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三) 现实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一) 有效教学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二) 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理论概述 | 第15-22页 |
一、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 第15-16页 |
二、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的定位 | 第16-18页 |
(一) 指示方向与规定结果相统一 | 第16页 |
(二) "三维目标"相统一 | 第16-17页 |
(三) 预设与生成相统一 | 第17页 |
(四) 生活和知识相统一 | 第17-18页 |
三、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页 |
(二) 人本主义教学观 | 第18-19页 |
(三) 教学最优化理论 | 第19-20页 |
(四) 生成性学习理论 | 第20页 |
(五) 生本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的现状调查 | 第22-34页 |
一、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分析——学生角度 | 第22-26页 |
(一) 学习目的多样化 | 第22页 |
(二) 知识掌握较强,指导人生较弱 | 第22-23页 |
(三) 认知能力提升较大,实践能力欠缺 | 第23页 |
(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基本达成 | 第23页 |
(五) 四大模块学习效果存在差异 | 第23-24页 |
(六) 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效果显著 | 第24-25页 |
(七) 新课程教学方式受欢迎 | 第25页 |
(八)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已经普及 | 第25-26页 |
二、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调查、访谈分析——教师角度 | 第26-30页 |
(一) 对政治学科基本问题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6-27页 |
(二) 对教学目标预设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7-28页 |
(三) 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8-30页 |
三、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一) 教学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二) 教师因素 | 第31-32页 |
(三) 教师的有效知识量 | 第32-33页 |
(四) 学生因素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的预设 | 第34-45页 |
一、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预设的基本依据 | 第34-35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 第34页 |
(二) 思想政治教材和教学参考 | 第34-35页 |
(三) 高中学生的需要 | 第35页 |
(四) 社会的需求 | 第35页 |
(五) 教学环境 | 第35页 |
二、有效教学目标预设的基本要求 | 第35-38页 |
(一) 教学目标应体现全面性与适切性 | 第35-36页 |
(二) 教学目标要具有层次性 | 第36-37页 |
(三) 教学目标应着力价值引领 | 第37页 |
(四) 教学目标预设应具有弹性 | 第37-38页 |
三、有效教学目标预设的策略 | 第38-45页 |
(一) 教学目标预设的准备策略 | 第38-40页 |
(二) 教学目标的陈述策略 | 第40-45页 |
第五章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的生成 | 第45-56页 |
一、有效教学目标生成的基本要求 | 第45-46页 |
(一) 生成的目标应贴近预设的教学目标 | 第45-46页 |
(二) 生成的目标应贴近思想政治学科特点 | 第46页 |
二、有效教学目标的生成的准备策略 | 第46-48页 |
(一) 营造目标生成的课堂环境 | 第46-48页 |
(二) 设计留白的教学预案 | 第48页 |
三、有效教学目标的生成的实施策略 | 第48-52页 |
(一)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 第49-50页 |
(二)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 第50-51页 |
(三) 采用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 第51-52页 |
四、有效教学目标的生成的教学机智和技巧 | 第52-54页 |
(一) 捕捉生成的良机 | 第52-53页 |
(二) 采用恰当的应对技巧 | 第53-54页 |
五、在反思中再生成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