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技术特征 | 第12-22页 |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调研概况 | 第12-16页 |
·调研目的及内容 | 第13页 |
·西藏地区的气候状况 | 第13页 |
·西藏地区的降雨分布 | 第13-14页 |
·西藏地区的地质特征 | 第14页 |
·西藏地区地形地貌特征 | 第14-15页 |
·西藏的河流分布 | 第15页 |
·植被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公路水毁的形态与表指标征 | 第16-19页 |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形态及表征指标 | 第16-17页 |
·桥梁水毁形态及表征指标 | 第17-18页 |
·涵洞水毁形态与表征指标 | 第18-19页 |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时空特征和规律 | 第19-21页 |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时空规律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分类与产生机理 | 第22-34页 |
·山区沿河公路的河流特征 | 第22-23页 |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类型划分方法 | 第23页 |
·沿河路基水毁分类及产生机理 | 第23-26页 |
·西藏地区沿河路基水毁的分类 | 第23-25页 |
·西藏地区沿河路基水毁形成机理 | 第25-26页 |
·桥梁构造物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第26-29页 |
·西藏地区桥梁构造物水毁类型 | 第26-27页 |
·西藏地区桥梁水毁产生机理 | 第27-29页 |
·涵洞构造物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第29-30页 |
·西藏地区涵洞构造物水毁类型 | 第29页 |
·西藏地区涵洞构造物水毁成因机理 | 第29-30页 |
·防护构造物水毁分类及形成机理 | 第30-32页 |
·西藏地区防护构造物水毁分类 | 第30-31页 |
·西藏地区防护构造物水毁成因机理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公路水毁防治的水文资料分析及计算 | 第34-39页 |
·水文资料的收集 | 第34-35页 |
·水文站观测资料 | 第34页 |
·文献考证资料 | 第34页 |
·洪水调查资料 | 第34-35页 |
·水文资料的审查与整理 | 第35-36页 |
·设计洪峰流量推算方法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防治技术对策 | 第39-47页 |
·公路水毁的防治原则 | 第39-40页 |
·公路水毁防治技术与对策 | 第40-46页 |
·公路水毁防治措施 | 第40-42页 |
·防治对策的制定 | 第42-44页 |
·公路水毁防治中的环境保护 | 第44页 |
·公路水毁防治方案的设计 | 第44-45页 |
·方案的比选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公路水毁防治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第47-61页 |
·沿河路基防治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第47-52页 |
·砌石护坡防护 | 第47-51页 |
·抛石防护 | 第51页 |
·石笼防护 | 第51-52页 |
·涵洞及其防护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第52-56页 |
·涵洞设计与施工 | 第52-54页 |
·涵洞防护措施的设计与施工 | 第54-56页 |
·桥梁墩台防护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第56-59页 |
·直接防护 | 第56页 |
·间接防护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七章 工程实例 | 第61-69页 |
·国道318线然乌至东久段水毁恢复工程(K3951+380~K3951+634) | 第61-63页 |
·工程概况 | 第61-62页 |
·治理方案 | 第62-63页 |
·国道318线然乌至东久段坡面坍塌治理(K3952+019~K3952+401) | 第63-65页 |
·工程概况 | 第63-64页 |
·治理方案 | 第64-65页 |
·国道318线然乌至东久段水毁修复(K3960+150~K3960+340) | 第65-68页 |
·工程概况 | 第65-66页 |
·设计方案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