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汉语近义词“回、还、归、返”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选题目的和研究对象 | 第8-9页 |
| ·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9-10页 |
| ·关于位移动词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返回”类动词的相关研究 | 第10页 |
|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语义特征分析 | 第12-36页 |
| ·“回”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12-21页 |
| ·现代汉语“回”的典型语义分类归纳 | 第12-20页 |
| ·表示“旋转环绕,多次循环的过程” | 第12-15页 |
| ·表示“到出发点,引申为单次循环的完成” | 第15-16页 |
| ·表示“恢复到原状态,由动态到静态的过渡” | 第16-17页 |
| ·表示“运动方向扭转” | 第17-18页 |
| ·表示“对答呼应” | 第18-20页 |
| ·动量词——“回” | 第20页 |
| ·语义脉络梳理 | 第20-21页 |
| ·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 | 第21页 |
| ·“还”(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21-26页 |
| ·现代汉语“还”的典型语义分类归纳 | 第22-25页 |
| ·表示“回复到原状态或返回到达出发地” | 第22-23页 |
| ·表示“有动因地回到原处” | 第23-25页 |
| ·语义脉络梳理 | 第25-26页 |
| ·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 | 第26页 |
| ·“归”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26-31页 |
| ·现代汉语“归”的典型语义分类归纳 | 第27-29页 |
| ·表示“回到最终归属地” | 第27-28页 |
| ·表示“划定从属关系” | 第28页 |
| ·表示“汇集到一点、集中” | 第28-29页 |
| ·语义脉络梳理 | 第29-30页 |
| ·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 ·“返”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31-36页 |
| ·现代汉语“返”的典型语义分类归纳 | 第31-34页 |
| ·表示“回到出发的地方” | 第31页 |
| ·表示“回归到原状态” | 第31-32页 |
| ·表示“按原轨迹折回” | 第32-33页 |
| ·其他 | 第33-34页 |
| ·语义脉络梳理 | 第34页 |
| ·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对比分析 | 第36-42页 |
| ·区别性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 第36-39页 |
| ·“回”的认知图式分析 | 第36-37页 |
| ·“还”的认知图式分析 | 第37-38页 |
| ·“归”的认知图式分析 | 第38页 |
| ·“返”的认知图式分析 | 第38-39页 |
| ·近义词对比分析 | 第39-42页 |
| ·“回归”和“归还” | 第39-40页 |
| ·“返还”和“返回” | 第40页 |
| ·“归还”和“返还” | 第40-41页 |
| ·“返回”和“回归”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结语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2页 |
|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 ·关于论题的一些想法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