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 第10-13页 |
·雄性不育杂交种 | 第10-11页 |
·自交不亲和杂交种 | 第11-12页 |
·化学杀雄(Chemical hybriding agents,CHA)杂交种 | 第12页 |
·其他利用途径 | 第12-13页 |
·自交不亲和性 | 第13-29页 |
·植物自交不亲和性 | 第13页 |
·自交不亲和的分类 | 第13-14页 |
·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 | 第14-15页 |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生理机制 | 第15页 |
·芸苔属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的分子基础 | 第15-20页 |
·芸薹属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及分类 | 第16-17页 |
·柱头中表达的S基因SLG和SRK | 第17-18页 |
·花粉中表达的S基因SCR/SP11 | 第18-19页 |
·S-位点非连锁的功能分子 | 第19-20页 |
·芸薹属自交不亲和反应 | 第20-21页 |
·自交不亲和性的鉴定 | 第21-24页 |
·亲和指数法 | 第21-22页 |
·荧光显微法 | 第22页 |
·等电点聚焦电泳法 | 第22页 |
·免疫测定法 | 第22-23页 |
·分子标记鉴定法 | 第23-24页 |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的获得 | 第24-25页 |
·通过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将白菜型油菜中的控制自交不亲和基因转到甘蓝型油菜中去 | 第24页 |
·从现有甘蓝型油菜品种中,通过自交分离来筛选出自交不亲和单株. | 第24-25页 |
·其他方法 | 第25页 |
·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 | 第25-27页 |
·剥蕾授粉法 | 第25-26页 |
·盐水处理法 | 第26页 |
·CO_2处理法 | 第26-27页 |
·利用保持系繁殖自交不亲和系 | 第27页 |
·其他方法 | 第27页 |
·利用油菜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杂种的途径 | 第27-29页 |
·油菜自交不亲和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 第27-28页 |
·自交不亲和两系杂种的选育 | 第28-29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 第29-35页 |
·分子标记的优点 | 第29页 |
·分子标记的分类和特点 | 第29-31页 |
·基于DNA-DNA杂交的DNA标记 | 第29-30页 |
·基于PCR的DNA分子标记 | 第30-31页 |
·限制性酶切和PCR结合的分子标记 | 第31页 |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 | 第31页 |
·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2页 |
·控制重要性状基因的定位 | 第32页 |
·杂种优势预测 | 第32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32-33页 |
·前景选择 | 第33页 |
·背景选择 | 第33页 |
·MAS育种策略 | 第33-35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36-40页 |
·材料 | 第36页 |
·SCAR标记 | 第36页 |
·田间试验 | 第36-37页 |
·亲和表型观察和亲和指数调查 | 第36-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页 |
·亲和指数法 | 第37-38页 |
·DNA提取 | 第38-39页 |
·PCR扩增 | 第39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9-4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芸薹属甘蓝型油菜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分析 | 第40-41页 |
·芸薹属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标记 | 第41-44页 |
·标记体系 | 第41-42页 |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改良自交不亲和植株 | 第42-4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 | 第44-51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 第4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世代自交不亲和系亲和指数鉴定 | 第44-51页 |
5 讨论 | 第51-54页 |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遗传 | 第51-52页 |
·自交不亲和性鉴定 | 第52-53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传统常规育种 | 第53页 |
·分子标记有效性鉴定 | 第53页 |
·目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遇到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