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背景 | 第11页 |
·居民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需求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9-21页 |
2 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21-30页 |
·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居住区 | 第21页 |
·居住区环境 | 第21-23页 |
·景观规划设计 | 第23-25页 |
·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 第25页 |
·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25-27页 |
·植物 | 第25-26页 |
·水体 | 第26页 |
·道路 | 第26页 |
·地面铺装 | 第26页 |
·环境小品与设施 | 第26-27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行为心理学原理 | 第27-28页 |
·可持续发展原理 | 第28页 |
·生态学原理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大庆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现状调研分析 | 第30-54页 |
·大庆市概况 | 第30-33页 |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自然条件 | 第30-32页 |
·社会条件 | 第32-33页 |
·历史文脉 | 第33页 |
·城市文化 | 第33页 |
·大庆市居住区发展的概况 | 第33-34页 |
·大庆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现状调研 | 第34-41页 |
·研究对象总体概况 | 第34-36页 |
·样本小区概况 | 第36-41页 |
·大庆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现状调查结果 | 第41-50页 |
·调研前提 | 第41-42页 |
·小区居民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小区整体规划布局的调查 | 第43-44页 |
·小区景观环境设施的调查 | 第44-45页 |
·小区各类型空间与场地的调查 | 第45-46页 |
·小区相关活动的调查 | 第46-47页 |
·小区居民总体环境景观满意度调查 | 第47-48页 |
·小区各要素景观调查 | 第48-50页 |
·大庆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存在问题 | 第50-53页 |
·植物景观设计不够完善 | 第50-51页 |
·景观模式化,未能因地制宜 | 第51页 |
·景观的可持续性有待发展 | 第51-52页 |
·景观人性化设计较弱,缺少亲切感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大庆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54-63页 |
·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 第54-55页 |
·景观目标 | 第54页 |
·生态目标 | 第54页 |
·以人为本目标 | 第54页 |
·经济适用目标 | 第54-55页 |
·整合目标 | 第55页 |
·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55-57页 |
·经济实用性原则 | 第55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55-56页 |
·艺术性原则 | 第56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56页 |
·人性化原则 | 第56-57页 |
·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要素的设计方法 | 第57-59页 |
·活动场地多样化 | 第57页 |
·水景设计多元化 | 第57-58页 |
·植物设计复合化 | 第58页 |
·建筑及周边景观设计连续性 | 第58页 |
·构筑物、小品设计细节生动化 | 第58-59页 |
·设施配备人性化 | 第59页 |
·大庆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59-62页 |
·景观规划布局策略 | 第59-60页 |
·景观设计策略 | 第60-61页 |
·景观各要素设计策略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设计实践—大庆市三永湖居住区一期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 第63-84页 |
·项目背景 | 第63-66页 |
·三永湖区环境概况 | 第64-65页 |
·项目概况 | 第65-66页 |
·现场勘查调研 | 第66-68页 |
·场地调研 | 第66-67页 |
·场地分析 | 第67-68页 |
·景观设计 | 第68-83页 |
·设计理念 | 第68-69页 |
·设计目标 | 第69页 |
·设计原则 | 第69-70页 |
·功能分区 | 第70-73页 |
·景观布局 | 第73-74页 |
·专项设计 | 第74-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1) 对地方传统人文环境的继承和发展 | 第84页 |
(2)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 第84页 |
(3) 各个层面完美结合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