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4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混凝土Ⅰ型断裂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混凝土Ⅰ型断裂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双K断裂模型 | 第15-16页 |
·混凝土Ⅰ型断裂参数规范化测试方法及《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 | 第16-18页 |
·Ⅱ型断裂试验研究进展 | 第18-39页 |
·弯曲梁式试件 | 第18-23页 |
·Iosipescu剪切试件 | 第23-27页 |
·直剪试件 | 第27-29页 |
·紧凑拉剪试件 | 第29-31页 |
·冲穿剪切试件 | 第31-33页 |
·中南大学压剪试验 | 第33-35页 |
·两端切口半边对称加载试件 | 第35-38页 |
·其他Ⅱ型断裂试件 | 第38页 |
·Ⅱ型断裂试验研究小结 | 第38-39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2 各种级配大坝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实验研究 | 第41-70页 |
·引言 | 第41-43页 |
·试验概况 | 第43-47页 |
·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力学性能 | 第43页 |
·试件设计 | 第43-47页 |
·测点布置 | 第47页 |
·楔入劈拉传力装置 | 第47页 |
·起裂荷载P_(ini)的确定 | 第47-50页 |
·双K断裂参数的计算步骤及结果 | 第50-63页 |
·计算步骤 | 第50-51页 |
·试验结果 | 第51-63页 |
·楔入劈拉试验讨论及楔入式紧凑拉伸断裂试验方法 | 第63-66页 |
·断裂韧度尺寸效应和形状效应 | 第66-69页 |
·断裂韧度尺寸效应 | 第66页 |
·断裂韧度形状效应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3 双K断裂模型粘聚韧度K_(Ⅰc)~c实用插值计算方法 | 第70-80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断裂韧度计算方法 | 第71-72页 |
·三点弯曲梁法 | 第71-72页 |
·楔入劈拉法 | 第72页 |
·粘聚韧度K_(Ⅰc)~c的计算 | 第72-74页 |
·粘聚韧度K_(Ⅰc)~c插值计算方法 | 第74-76页 |
·算例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80页 |
4 两端切口半边对称加载试件试验研究混凝土Ⅱ型断裂韧度K_(Ⅱc) | 第80-95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两端切口半边对称加载Ⅱ型断裂试件 | 第81-82页 |
·试验概况 | 第82-84页 |
·试件配合比及几何尺寸 | 第82页 |
·测点布置 | 第82-83页 |
·试验装置及过程 | 第83-84页 |
·试验现象及试验曲线分析 | 第84-90页 |
·试验现象 | 第84-86页 |
·破坏机理分析 | 第86-87页 |
·试验曲线 | 第87-90页 |
·混凝土Ⅱ型断裂韧度K_(Ⅱc) | 第90-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5 新型初始无切口Ⅱ型断裂试件测定混凝土Ⅱ型断裂韧度K_(Ⅱc) | 第95-112页 |
·引言 | 第95页 |
·试验概况 | 第95-96页 |
·试件配合比及几何尺寸 | 第95-96页 |
·试验装置及试验过程 | 第9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6-105页 |
·试验现象 | 第96-100页 |
·破坏机理分析 | 第100页 |
·试验曲线 | 第100-105页 |
·新型初始无切口Ⅱ型断裂试件几何及其应力强度因子 | 第105-108页 |
·两端切口半边对称加载Ⅱ型断裂试件及其应力强度因子解析公式 | 第105-106页 |
·新型初始无切口Ⅱ型断裂试件几何及其应力强度因子 | 第106-108页 |
·混凝土Ⅱ型断裂韧度K_(Ⅱc) | 第108-110页 |
·讨论 | 第110-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6 混凝土Ⅱ型断裂双K断裂参数及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 | 第112-124页 |
·引言 | 第112页 |
·混凝土两端切口试件Ⅱ型断裂过程及其双K断裂参数 | 第112-118页 |
·混凝土两端切口试件Ⅱ型断裂过程 | 第112-116页 |
·试验测定的混凝土Ⅱ型断裂双K断裂参数 | 第116-118页 |
·混凝土Ⅱ型断裂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 | 第118页 |
·混凝土Ⅱ型断裂机理探讨 | 第118-123页 |
·混凝土Ⅱ型断裂虚拟裂缝 | 第118-119页 |
·混凝土Ⅱ型断裂软化本构 | 第119-120页 |
·混凝土Ⅱ型断裂双K断裂模型初探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3-124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124-129页 |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124-126页 |
·研究展望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