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数学模型及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高炉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 ·国外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 ·我国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 ·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热力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测试 | 第17-31页 |
|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简介 | 第17-20页 |
| ·联合循环原理简介 | 第17-18页 |
|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特点 | 第18-19页 |
| ·涟钢热电厂发电三期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第19-20页 |
| ·热工测试 | 第20-22页 |
| ·热工测试原则与依据 | 第20-21页 |
| ·热工测试条件 | 第21-22页 |
| ·测试内容及仪表 | 第22页 |
| ·热工测试结果 | 第22-25页 |
| ·燃气轮机热力性能 | 第22-23页 |
| ·底循环热力性能 | 第23-25页 |
| ·联合循环热力性能 | 第25页 |
| ·高炉煤气联合循环热力性能影响因素 | 第25-30页 |
| ·机组负荷 | 第26页 |
| ·大气参数 | 第26-27页 |
| ·燃料热值 | 第27-28页 |
| ·燃料旁通流量 | 第28页 |
| ·部件性能 | 第28-29页 |
| ·进排气压力损失 | 第29-30页 |
| ·循环水温度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高炉煤气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数学模型 | 第31-53页 |
| ·联合循环机组热力性能建模概述 | 第31-32页 |
| ·高炉煤气压缩机模型 | 第32-34页 |
| ·燃气轮机模型 | 第34-39页 |
| ·空气压缩机模型 | 第34-36页 |
| ·燃烧室模型 | 第36-37页 |
| ·燃气透平模型 | 第37-39页 |
| ·燃气轮机系统模型 | 第39页 |
| ·余热锅炉模型 | 第39-42页 |
| ·蒸汽轮机模型 | 第42-44页 |
| ·模块连接与联合循环机组模型 | 第44-46页 |
| ·模块的连接 | 第44-45页 |
| ·联合循环机组模型 | 第45-46页 |
| ·工质热力性质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 ·工质热值及定压比热容的计算 | 第46-47页 |
| ·水和水蒸汽的热力参数计算 | 第47页 |
| ·燃烧计算 | 第47-48页 |
| ·数学模型验证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联合循环热力性能计算结果分析与优化运行 | 第53-64页 |
| ·热力性能计算的前提 | 第53-54页 |
| ·机组负荷变化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大气温度变化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 ·燃料热值变化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 ·燃料旁通流量变化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优化运行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 附录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