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反义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老子》反义词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页 |
(三)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9-11页 |
一、老子及《老子》思想 | 第11-13页 |
(一) 《老子》及作者 | 第11页 |
(二) 《老子》的版本 | 第11页 |
(三) 《老子》的思想 | 第11-13页 |
二、《老子》单音节反义词 | 第13-16页 |
(一) 反义词的性质、特点 | 第13-14页 |
(二) 判定标准和方法 | 第14-16页 |
1、判定标准 | 第14页 |
2、判定方法 | 第14-16页 |
三、《老子》反义词的语法分类 | 第16-24页 |
(一) 名词 | 第16-17页 |
(二) 动词 | 第17-19页 |
(三) 形容词 | 第19-23页 |
(四) 代词 | 第23-24页 |
四、《老子》反义词类型和词义分析 | 第24-29页 |
(一) 《老子》反义词的类型 | 第24-26页 |
1、互补反义 | 第24页 |
2、极性反义 | 第24页 |
3、反向反义 | 第24-26页 |
(二) 《老子》反义词词义分析 | 第26-29页 |
1、本义与本义构成反义词 | 第26-27页 |
2、本义与引中义构成反义词 | 第27页 |
3、引申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 第27-29页 |
五、《老子》单音节反义词聚合的历史演变 | 第29-42页 |
(一) 历史比较 | 第29-31页 |
1、上古反义词沿用至现代汉语,已经消失的 | 第29页 |
2、上古反义词沿用至现代汉语,意义基本不变 | 第29-30页 |
3、上古反义词延续至现代汉语,意义发生了变化 | 第30-31页 |
(二) 演变原因 | 第31-42页 |
1、词义引申 | 第31-39页 |
2、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 | 第39-40页 |
3、汉语词的复音化 | 第40页 |
4、语法的影响 | 第40-42页 |
六、《老子》反义词的语用功能 | 第42-44页 |
(一) 对照强烈,表达鲜明 | 第42页 |
1、反义对举 | 第42页 |
2、反义连文 | 第42页 |
3、其他 | 第42页 |
(二) 对立统一,体现辩证思想 | 第42-43页 |
(三) 利用反义词构成反义复合词,丰富了汉语词汇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