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构学论文

多回路及自适应机构自调结构设计的研究与工程实践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3页
1 绪论第13-19页
   ·现代机构学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第13-14页
     ·现代机构学的特点第13-14页
     ·现代机构学的发展趋势第14页
   ·平面闭链机构自调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自适应机构及其结构特征与研究现状第16-18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2 多回路平面连杆机构的自调及约束不确定性影响度的分析研究第19-111页
   ·引言第19-21页
   ·多回路机构过约束分析与回路的划分及自调结构组的研究第21-31页
     ·机构过约束的公式计算法第21-22页
     ·机构过约束的回路自由度分析法第22-27页
     ·自调结构组第27-31页
   ·自调机理及允差分析第31-44页
     ·多回路机构的自调机理第32-33页
     ·六杆机构无过约束结构的分析与自由度的配置第33-36页
     ·A_ⅤB_ⅣC_ⅢD_ⅤE_ⅣF_ⅢG_Ⅴ配置六杆机构自调特性及允差分析第36-44页
     ·多回路机构自调特性分析的结论第44页
   ·运动副元素形位误差对多回路机构约束不确定性影响的分析研究第44-108页
     ·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第45-46页
     ·影响度的度量及若干设定第46-47页
     ·运动副误差的影响度分析第47-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1页
3 自适应机械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第111-127页
   ·引言第111-112页
   ·机构实现自适应功能的机理及自适应结构分类第112-114页
   ·以传递力实现内力封闭为主要特征的自适应结构的构型综合第114-122页
     ·自适应机构的构型综合方法第115-117页
     ·自适应性机构功能化结构设计第117-122页
   ·变结构自适应机构第122-126页
     ·高炉折叠式堵渣机第122-123页
     ·钢材自动夹紧切断机第123-124页
     ·欠驱动三关节机器人手指第124-125页
     ·差动式抓斗第125-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4 高炉堵渣机变结构自适应系统的结构学、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与综合优化第127-169页
   ·引言第127-128页
   ·高炉折叠式堵渣机的功能结构分析第128-130页
     ·升降阶段第128-129页
     ·平移阶段第129页
     ·调整阶段第129页
     ·闭锁阶段第129-130页
   ·重钢1200m~3 高炉堵渣机的基本性能分析第130-152页
     ·ADAMS 仿真分析第131-141页
     ·堵渣机的真实运动规律的分析第141-144页
     ·堵渣机的动态静力分析第144-150页
     ·分析及结论第150-152页
   ·重钢1200m~3 高炉堵渣机运动学、动力学的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仿真第152-166页
     ·运动学尺寸优化第152-157页
     ·堵渣机传力及动力学参数的优化设计第157-159页
     ·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优化后的尺寸参数与性能分析仿真第159-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9页
5 高炉堵渣机的过约束分析及自调结构的设计第169-185页
   ·引言第169-170页
   ·重钢1200m~3 高炉堵渣机的过约束分析第170-173页
     ·升降阶段过约束分析第170-171页
     ·平移阶段过约束分析第171页
     ·调整阶段过约束分析第171-172页
     ·闭锁阶段过约束分析第172-173页
   ·高炉堵渣机的自调结构设计与仿真第173-182页
     ·高炉堵渣机的运动副优化配置的设计第173-175页
     ·高炉堵渣机自调、自适应机理与性能分析第175-177页
     ·高炉堵渣机的仿真第177-179页
     ·高炉堵渣机的自调运动副的结构设计第179-182页
   ·本章小结第182-18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85-189页
   ·主要结论第185-187页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87-189页
致谢第189-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1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01-202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主研人完成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皮肤微透析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外用制剂体内经皮吸收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纳米级硅酸盐吸附铬对大鼠体外组成、肌肉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和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