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第1节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第2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第3节 本研究的特点 | 第11-13页 |
1 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视角与主要概念界定 | 第13-19页 |
第1节 基础理论 | 第13-15页 |
1 城市化曲线 | 第13页 |
2 增长极理论 | 第13页 |
3 点轴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4 城市空间重力场模型 | 第14页 |
5 城市发展的棘轮效应 | 第14-15页 |
第2节 新城及其类型 | 第15-16页 |
1 新城 | 第15页 |
2 新城类型 | 第15-16页 |
第3节 上海郊区新城划分 | 第16-19页 |
1 市区、郊区划分 | 第16-17页 |
2 郊区新城划分 | 第17-19页 |
第3章 发展郊区新城的背景 | 第19-25页 |
第1节 中心城不堪重负 | 第19-21页 |
1 交通拥堵 | 第19页 |
2 环境恶化 | 第19页 |
3 建筑高层化 | 第19-20页 |
4 绿地碎片化 | 第20-21页 |
第2节 上海城市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1 郊区城镇反磁力作用弱,中心城继续圈层蔓延 | 第21-22页 |
2 新的人口迁入潮将给上海中心城带来更大的压力 | 第22-23页 |
第3节 上海城市空间与国际大都市存在较大差距 | 第23-25页 |
第4章 上海新城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第1节 上海郊区新城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1 第一代卫星城(工业疏散型新城)建设阶段(1957-1986) | 第25页 |
2 第二代卫星城建设阶段(1986-2001) | 第25页 |
3 上海"一城九镇"新城建设阶段(2001-2004) | 第25-26页 |
4 上海"1966"城镇规划体系建构阶段(2005年以后) | 第26页 |
5 郊区新城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第2节 上海郊区新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1 新城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 政策扶持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第5章 松江新城发展的案例分析 | 第29-40页 |
第1节 松江新城资源禀赋、区位和机遇优势 | 第29-34页 |
1 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 | 第29-30页 |
2 区位优势 | 第30-34页 |
3 新的发展机遇 | 第34页 |
第2节 松江新城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34-40页 |
1 人口集聚状况 | 第34-36页 |
2 产业集聚状况 | 第36-37页 |
3 城市多职能综合配套状况 | 第37-38页 |
4 生活宜居状况 | 第38-39页 |
5 深层次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第6章 发展郊区新城的政策建议 | 第40-47页 |
第1节 国外新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 | 第40-44页 |
1 国外新城建设实践 | 第40-43页 |
2 国外新城建设经验 | 第43-44页 |
第2节 对上海的启示 | 第44-47页 |
1 完善新城规划 | 第44-45页 |
2 完善对郊区新城的扶持政策 | 第45-4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7-49页 |
第1节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第2节 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