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夏枯草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药材质量控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9页
缩略词表第19-20页
前言第20-2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2-42页
 第一节 夏枯草研究概况第22-31页
  1 资源分布第22-23页
   ·夏枯草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第22页
   ·夏枯草在中国的分布概况第22-23页
  2 本草学研究第23页
  3 栽培技术第23-25页
   ·种质资源评比第23页
   ·种子萌发第23-24页
   ·逆境生理第24页
   ·采收期确定第24页
   ·组织培养第24-25页
  4 质量控制第25-27页
   ·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第25-26页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第26页
   ·药材质量标准制定第26-27页
  5 化学成分第27-28页
   ·三萜类成分第27页
   ·甾醇类成分第27页
   ·黄酮类成分第27页
   ·香豆素类成分第27-28页
   ·苯丙素类成分第28页
   ·有机酸类成分第28页
   ·挥发油成分第28页
   ·糖类成分第28页
  6 药理作用第28-30页
   ·降血压作用第28-29页
   ·降血糖作用第29页
   ·抗菌作用第29页
   ·抗炎及对免疫系统作用第29页
   ·抗氧化作用第29-30页
   ·抗病毒作用第30页
   ·抗突变、抗癌作用第30页
  7 临床应用第30-31页
  8 讨论与展望第31页
 第二节 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研究概况第31-42页
  1 中药材GAP研究与实施第32-33页
   ·国际GAP研究与概述第32页
   ·中国GAP研究与实施第32-33页
  2 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研究第33-39页
   ·产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第33-34页
   ·生长发育特性研究第34页
   ·营养元素吸收特性研究第34-35页
   ·播种期、种植密度及施肥技术研究第35-37页
   ·采收期及加工方法研究第37-38页
   ·贮藏年限与药材分级研究第38页
   ·药材农残及重金属含量测定研究第38-39页
  3 讨论与展望第39-42页
   ·药用植物栽培所得成就第39页
   ·药用植物栽培存在问题第39-40页
   ·药用植物栽培发展方向第40-42页
第二章 夏枯草本草学研究第42-56页
 第一节 夏枯草本草及其入药部位变化的考证第42-48页
  1 名称及别名考证第42-43页
  2 产地及野外生境考证第43页
  3 药用功效考证第43-45页
  4 采收期、入药部位及加工方法考证第45页
  5 讨论第45-47页
   ·夏枯草入药部位变化的辩析第45-46页
   ·夏枯草古今主治功效的比较第46页
   ·夏枯草古今采收加工变化的浅析第46页
   ·夏枯草分布区分析调查及研究前景展望第46-47页
  6 结论第47-48页
 第二节 夏枯草基原植物及其食疗历史考证第48-56页
  1 基原植物考证第48-52页
  2 食疗历史考证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4页
   ·夏枯草基原植物探讨第53页
   ·夏枯草与其他药材混淆的原因及其区别第53-54页
   ·夏枯草食用及观赏用途的开发与应用第54页
  4 结论第54-56页
第三章 夏枯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第56-108页
 第一节 夏枯草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第56-6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6-57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第56-57页
   ·试验设计第57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夏枯草形态学性状变异分析第57-58页
   ·夏枯草形态学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58-59页
   ·夏枯草形态学性状与单株穗重的通径分析第59-60页
   ·夏枯草形态学性状主成分分析第60-61页
  3 讨论与结论第61-63页
   ·夏枯草形态学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第61页
   ·夏枯草丰产性状的优选第61页
   ·夏枯草丰产种质的筛选第61-63页
 第二节 夏枯草氮、磷、钾吸收分配特征及其与物质积累关系第63-7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4-65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第64页
   ·试验设计第64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64页
   ·数据分析第64-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69页
   ·夏枯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65-66页
   ·夏枯草植株及各器官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第66-69页
   ·夏枯草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含量间关系第69页
  3 讨论第69-71页
   ·夏枯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第69-70页
   ·夏枯草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规律第70-71页
   ·夏枯草干物质积累与营养元素吸收间关系第71页
  4 结论第71-72页
 第三节 播种期对夏枯草形态特征、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第72-8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2-80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第72页
   ·试验设计第72-73页
   ·调查与测定项目第73页
   ·测定方法第73-80页
   ·数据处理第8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0-82页
   ·播种期对夏枯草生育期的影响第80-81页
   ·播种期对夏枯草形态特征的影响第81页
   ·播种期对夏枯草各器官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第81-82页
   ·播种期对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第82页
  3 讨论与结论第82-84页
   ·播种期对夏枯草生育进程的影响第82页
   ·播种期对夏枯草形态特征、果穗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第82-84页
 第四节 种植密度对夏枯草形态特性、果穗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第84-9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5-86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第85页
   ·试验设计第85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85页
   ·数据处理第85-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89页
   ·种植密度对夏枯草形态特性的影响第86页
   ·种植密度对夏枯草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第86-87页
   ·种植密度对夏枯草果穗产量的影响第87-88页
   ·种植密度对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第88-89页
  3 讨论与结论第89-91页
   ·种植密度对夏枯草形态特性的影响第89页
   ·种植密度对夏枯草夏枯草各部位干重及其分配的影响第89-90页
   ·种植密度对夏枯草果穗产量及药材品质的影响第90-91页
 第五节 优化施肥对夏枯草果穗产量及其药材品质的效应分析第91-10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2-94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第92页
   ·试验设计第92-94页
   ·采样与测定方法第94页
   ·数据处理第9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4-98页
   ·施肥量对夏枯草果穗产量的影响第94-97页
   ·施肥处理对夏枯草果穗品质的影响第97-98页
  3 讨论与结论第98-100页
   ·优化施肥对夏枯草果穗产量的效应分析第98-99页
   ·优化施肥对夏枯草果穗品质的效应分析第99-100页
 第六节 水肥调控对夏枯草生长及药材品质的影响第100-10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2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第101页
   ·试验设计第101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01-102页
   ·数据处理第10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02-106页
   ·水肥调控对夏枯草生物量的影响第102-103页
   ·水肥调控对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第103-105页
   ·水肥调控对夏枯草活性成分产量的影响第105页
   ·水肥交互对夏枯草生物量及活性成分产量的影响第105-106页
  3 结论第106-108页
第四章 夏枯草药材质量控制研究第108-136页
 第一节 采收期、入药部位及加工方法对夏枯草药材品质的影响第108-11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09-110页
   ·供试材料第109页
   ·测定方法第109-110页
   ·数据分析第11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0-111页
   ·不同采收期、入药部位及加工方法对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分析第110-111页
   ·不同采收期、入药部位及加工方法对夏枯草活性成分综合评价第111页
  3 讨论第111-113页
   ·采收期对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第111-112页
   ·入药部位对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第112页
   ·加工方法对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第112-113页
   ·夏枯草采收期、入药部位及加工方法的确定第113页
  4 结论第113-116页
 第二节 贮藏年限及药材分级对夏枯草药材品质的影响第116-12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17-119页
   ·供试材料第117页
   ·仪器及试剂第117-118页
   ·测定方法第118-119页
   ·数据分析第1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9-121页
   ·贮藏年限对夏枯草果穗化学成分含量影响第119-120页
   ·药材分级对夏枯草果穗化学成分含量影响第120-121页
  3 讨论第121-122页
   ·贮藏年限对夏枯草药材品质影响第121页
   ·药材分级对夏枯草药材品质影响第121-122页
  4 结论第122-123页
 第三节 夏枯草种植土壤与药材中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分析第123-12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23-125页
   ·供试材料第123-124页
   ·方法第124-125页
   ·数据分析第1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5-127页
   ·种植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第125页
   ·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第125-126页
   ·种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第126页
   ·药材中重金属含量分析第126-127页
   ·夏枯草种植基地土壤污染现状评价第127页
  3 讨论第127-128页
   ·种植土壤环境质量与药材安全性第127-128页
   ·入药部位对夏枯草药材安全性影响第128页
  4 结论第128-129页
 第四节 夏枯草花、茎、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第129-1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9-130页
   ·供试材料第129页
   ·方法第129-13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30-136页
   ·夏枯草不同部位中总挥发油含量比较第130页
   ·夏枯草不同部位GC-MS比较分析第130-136页
全文结论第136-138页
创新点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8页
附录第158-16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第160-162页
致谢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模拟模型研究
下一篇:水稻血红素加氧酶1(OsHO1)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及其催化底物氯化血红素和羟铁血红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