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 第13-27页 |
1 水稻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 水稻籽粒品质形成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水稻籽粒淀粉与直链淀粉形成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水稻籽粒蛋白质与蛋白组分形成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水稻籽粒品质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水稻籽粒重量的空间分布 | 第16页 |
·水稻籽粒淀粉积累的空间分布 | 第16-17页 |
·水稻籽粒蛋白质的空间分布 | 第17页 |
3 水稻品质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7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35页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资料获取与利用 | 第28-30页 |
·田间试验 | 第28-29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30页 |
·资料利用 | 第30页 |
·土壤资料与气象资料获取 | 第30页 |
3 模型构建 | 第30-31页 |
·模型建立 | 第30页 |
·模型检验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第三章 基于植株氮流的水稻籽粒蛋白质与蛋白组分积累模拟模型 | 第35-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模型描述 | 第37-46页 |
·籽粒中氮的积累 | 第38-39页 |
·库限制氮积累速率 | 第39页 |
·源限制可获取氮源 | 第39-43页 |
·植株对氮的吸收 | 第40-41页 |
·花后籽粒氮的吸收 | 第41-42页 |
·花后营养器官氮向籽粒的转运量 | 第42-43页 |
·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和含量的计算 | 第43页 |
·水稻籽粒中蛋白组分的模拟 | 第43-46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46-51页 |
·水稻植株氮素吸收与转运的检验 | 第46-47页 |
·水稻籽粒蛋白质积累动态的检验 | 第47-50页 |
·水稻籽粒蛋白组分模拟结果的检验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第四章 基于植株碳流的水稻籽粒淀粉与直链淀粉积累模拟模型 | 第59-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试验设计 | 第60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0-61页 |
2 模型的描述 | 第61-68页 |
·源限制可获取碳源 | 第62-65页 |
·花后籽粒利用的即时光合产物 | 第62-63页 |
·花后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贮存光合产物 | 第63-65页 |
·籽粒蛋白质中碳素积累量 | 第65页 |
·库限制淀粉积累速率 | 第65-67页 |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的模拟模型 | 第67-68页 |
3 模型检验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第五章 水稻籽粒重量空间分布模型 | 第77-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试验设计 | 第7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8-79页 |
2 模型的描述 | 第79-87页 |
·模型构建 | 第79-86页 |
·水稻籽粒重量在部位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79-82页 |
·水稻籽粒重量在枝梗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82-84页 |
·水稻籽粒重量在粒位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84-86页 |
·模型检验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88页 |
4 结论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六章 水稻籽粒淀粉空间分布模型 | 第91-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页 |
·试验设计 | 第9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2页 |
·模型描述 | 第92-101页 |
·水稻籽粒淀粉在部位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92-95页 |
·水稻籽粒淀粉在枝梗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95-98页 |
·水稻籽粒淀粉在粒位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98-101页 |
·模型检验 | 第101-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3页 |
4 结论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第七章 水稻籽粒蛋白质空间分布模型 | 第107-1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页 |
·试验设计 | 第10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0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8-118页 |
·模型描述 | 第108-117页 |
·水稻籽粒蛋白质在部位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108-111页 |
·水稻籽粒蛋白质在枝梗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111-114页 |
·水稻籽粒蛋白质在粒位间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114-117页 |
·模型检验 | 第117-118页 |
3 讨论 | 第118-119页 |
4 结论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23-133页 |
1 讨论 | 第123-126页 |
·水稻籽粒蛋白质与蛋白组分积累模拟模型 | 第123-124页 |
·水稻籽粒淀粉与直链淀粉积累模拟模型 | 第124-125页 |
·水稻籽粒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125-126页 |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126-127页 |
3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127页 |
4 结论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3-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稿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