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2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主要文献回顾 | 第11-14页 |
·关于大学生信教现象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11-12页 |
·关于大学生信教现象产生的因素分析 | 第12-13页 |
·关于解决大学生信教现象的对策分析 | 第13-14页 |
·相关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4-19页 |
·宗教 | 第14-17页 |
·宗教信仰 | 第17-18页 |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 | 第18-19页 |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9-22页 |
·课题视角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透视—基于福州市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 第22-34页 |
·当代大学生信教现状调查 | 第22-26页 |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当代大学生宗教了解状况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 第23-24页 |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 第24-26页 |
·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的特征解析 | 第26-28页 |
·大学生的信教规模呈扩大化趋势 | 第26-27页 |
·大学生的信教途径呈多样化趋势 | 第27页 |
·大学生的信教态度呈理性化趋势 | 第27-28页 |
·大学生的信教动机呈利己化趋势 | 第28页 |
·宗教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渗透和影响 | 第28-34页 |
·宗教向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和渗透 | 第28-29页 |
·客观看待宗教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 第29-34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形成的归因分析 | 第34-42页 |
·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信教现象形成的社会因素 | 第34-35页 |
·国际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 第34页 |
·国内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 第34-35页 |
·特殊的家庭背景是大学生信教现象形成的家庭因素 | 第35-37页 |
·信教家庭的影响 | 第35-36页 |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36-37页 |
·缺失的高校德育是大学生信教现象形成的教育因素 | 第37-38页 |
·高校德育的内容有待丰富创新 | 第37页 |
·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 第37-38页 |
·高校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升 | 第38页 |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待发展 | 第38页 |
·现实身心需求和认识偏差是大学生信教现象形成的个人因素 | 第38-42页 |
·大学生个性因素的影响 | 第38-39页 |
·大学生现实经历的影响 | 第39页 |
·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影响 | 第39-41页 |
·大学生认识偏差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4章 理性审视大学生信教现象,推进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构建 | 第42-52页 |
·客观看待大学生信教现象,引导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第42-45页 |
·理性看待和处理当前大学生信教现象 | 第42-43页 |
·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第43-44页 |
·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党的宗教政策 | 第44-45页 |
·加强科学理论和人文教育,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 第45-47页 |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 | 第45-46页 |
·加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高校的普及和弘扬 | 第46页 |
·加强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 第46-47页 |
·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 第47-52页 |
·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 第47-48页 |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第48-50页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附录:“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问卷调查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