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分析 | 第18-27页 |
|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概念、分类及功能 | 第18-20页 |
|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分类 | 第19页 |
|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功能 | 第19-20页 |
|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发展分析 | 第20-26页 |
| ·换乘系统概念及发展过程 | 第20-21页 |
| ·换乘系统结构 | 第21-23页 |
| ·换乘系统发展动力 | 第23-24页 |
| ·换乘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 ·换乘系统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4页 |
| ·宏观因素 | 第27-28页 |
|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第27-28页 |
| ·城市功能定位 | 第28页 |
| ·中观因素 | 第28-30页 |
| ·综合客运枢纽规划模式 | 第28-29页 |
| ·枢纽在城市中的布局 | 第29-30页 |
| ·枢纽与交通线网相匹配能力 | 第30页 |
| ·微观因素 | 第30-32页 |
| ·换乘设施配置 | 第30-31页 |
| ·枢纽内组织管理 | 第31-32页 |
| ·换乘舒适性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42页 |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 ·构建原则 | 第34-35页 |
| ·构建思路 | 第35页 |
| ·指标体系内容 | 第35-40页 |
| ·宏观层面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 ·中观层面评价指标 | 第37-38页 |
| ·微观层面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 ·评价指标阀值建议值 | 第40页 |
| ·评价指标分级范围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 第42-58页 |
| ·常用评价方法综述 | 第42-44页 |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4页 |
| ·物元基本理论和概念 | 第44-45页 |
| ·基于物元理论和AHP的换乘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 第45-49页 |
| ·物元矩阵的建立 | 第45-46页 |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6-48页 |
| ·待评单元关于各评价等级关联度的计算 | 第48-49页 |
| ·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49页 |
| ·实例分析 | 第49-56页 |
| ·西直门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概况 | 第49-51页 |
| ·西直门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综合评价 | 第51-55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 下一步研究问题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