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龙眼的栽培起源、历史及传播 | 第9-11页 |
| ·龙眼的栽培起源 | 第10页 |
| ·龙眼的栽培和传播历史 | 第10-11页 |
| ·龙眼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形态学标记技术 | 第11-12页 |
| ·细胞学标记技术 | 第12-13页 |
| ·生化标记技术 | 第13-14页 |
| ·DNA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17页 |
| ·rDNA-ITS在植物系统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植物材料 | 第20-21页 |
| ·菌株及载体 | 第21页 |
| ·试剂 | 第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 ·改进的CTAB法提取龙眼DNA | 第22页 |
| ·核酸的定量分析 | 第22-23页 |
| ·核酸的电泳分析 | 第23页 |
| ·DNA片段回收纯化 | 第23页 |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3-24页 |
| ·目的基因片段连接、转化 | 第24页 |
| ·PCR技术 | 第24-26页 |
| ·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 ·龙眼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28-29页 |
| ·龙眼核糖体DNA的ITS序列分析 | 第29-35页 |
| ·龙眼的ITS目的片段扩增 | 第29页 |
| ·龙眼ITS目的片段的回收和鉴定 | 第29-30页 |
| ·龙眼ITS片段测序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 ·龙眼ITS序列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 ·同一主产区龙眼间的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 ·龙眼RAPD-PCR分析 | 第35-37页 |
| ·龙眼RAPD引物的筛选 | 第35-36页 |
| ·龙眼RAPD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37页 |
| ·龙眼的RAPD聚类分析 | 第37页 |
| ·龙眼ISSR-PCR体系的建立 | 第37-39页 |
| ·退火温度对龙眼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引物用量对龙眼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38页 |
| ·dNTP用量对龙眼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38页 |
| ·Mg~(2+)用量对龙眼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38页 |
| ·DNA用量对龙眼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 ·龙眼ISSR-PCR体系的建立 | 第39页 |
| ·龙眼SRAP-PCR体系的建立 | 第39-42页 |
| ·退火温度对龙眼SRAP-PCR反应的影响 | 第39页 |
| ·引物用量对龙眼SRAP-PCR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 ·dNTP用量对龙眼SRAP-PCR反应的影响 | 第40页 |
| ·Mg~(2+)用量对龙眼SRAP-PCR反应的影响 | 第40页 |
| ·DNA用量对龙眼SRAP-PCR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 ·龙眼SRAP-PCR体系的建立 | 第41-42页 |
| ·龙眼品种的分子鉴别技术 | 第42-45页 |
| ·利用ITS序列对龙眼品种鉴定 | 第42页 |
| ·利用RAPD、SRAP、ISSR三种分子标记鉴别龙眼品种 | 第42-45页 |
| 4 讨论 | 第45-52页 |
| ·龙眼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改进 | 第45页 |
| ·龙眼属ITS序列长度保守性和变异性探讨 | 第45-46页 |
| ·ITS序列在龙眼种内鉴别的可行性 | 第46-47页 |
| ·龙眼的遗传背景与产区的关系 | 第47-48页 |
| ·特殊种质分析 | 第48-50页 |
| ·龙眼的栽培起源和演化关系 | 第50-5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