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第2章 发展 | 第15-51页 |
| ·明(北元1368—1644)—草原牧歌风格形成期 | 第15-34页 |
| ·前期—战乱中成长的武士思乡曲 | 第15-21页 |
| ·后期—风格逐渐成熟的长调牧歌 | 第21-29页 |
| ·特征—时代与音乐 | 第29-34页 |
| ·清代—相继繁荣的各类艺术形式 | 第34-51页 |
| ·初期—歌曲发展为主流 | 第34-38页 |
| ·中期—发展创新的阶段 | 第38-43页 |
| ·末期—宽松的音乐发展环境 | 第43-46页 |
| ·特征—时代与音乐 | 第46-51页 |
| 第3章 体裁 | 第51-127页 |
| ·歌曲—传承、发展、创新 | 第51-78页 |
| ·发展 | 第51-57页 |
| ·种类 | 第57-70页 |
| ·演唱 | 第70-78页 |
| ·歌舞—世俗与宗教两大潮流 | 第78-91页 |
| ·世俗歌舞 | 第78-81页 |
| ·萨满歌舞 | 第81-91页 |
| ·器乐—乐曲、乐器、乐队 | 第91-102页 |
| ·乐曲 | 第91-95页 |
| ·乐器 | 第95-101页 |
| ·乐队 | 第101-102页 |
| ·宫廷音乐—求变中的生存 | 第102-113页 |
| ·歌曲 | 第102-109页 |
| ·器乐—《番部合奏》 | 第109-113页 |
| ·说唱艺术—璀璨的明珠“乌力格尔”、“好来宝” | 第113-120页 |
| ·乌力格尔 | 第113-117页 |
| ·好来宝 | 第117-120页 |
| ·体裁特征 | 第120-127页 |
| ·结构 | 第120-123页 |
| ·流变 | 第123-127页 |
| 第4章 风格 | 第127-141页 |
| ·民族风格—继承与变迁 | 第127-131页 |
| ·继承 | 第127-130页 |
| ·变迁 | 第130-131页 |
| ·地区风格—发展与分区 | 第131-141页 |
| ·发展 | 第131-134页 |
| ·分区 | 第134-141页 |
| 第5章 交流 | 第141-173页 |
| ·佛教音乐—藏音蒙化 | 第141-157页 |
| ·传入—大力倡导 | 第141-145页 |
| ·渗透—兼容吸收 | 第145-149页 |
| ·结合—独具特色 | 第149-157页 |
| ·汉族音乐—吸收融合 | 第157-168页 |
| ·漫瀚调 | 第157-159页 |
| ·戏曲艺术 | 第159-168页 |
| ·交流特征—多面影响 | 第168-173页 |
| ·民族文化 | 第168-169页 |
| ·音乐融合 | 第169-170页 |
| ·交流渠道 | 第170-173页 |
| 结论 | 第173-175页 |
| 征引文献 | 第175-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3-191页 |
| 附录 | 第191-24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40-241页 |
| 致谢 | 第241-242页 |
| 个人简历 | 第242-243页 |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