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2页 |
·概述 | 第16-17页 |
·魔芋种芋生产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 第17-21页 |
·魔芋芋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魔芋繁殖系数低,种芋不足 | 第18页 |
·种芋农艺性状一致性差,变异及退化严重 | 第18页 |
·芋种生产技术落后,随种芋贮运传播的病害日趋严重 | 第18-19页 |
·魔芋种芋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生产健康的魔芋基础种 | 第19-20页 |
·加强专用型品种选育,整体提升魔芋栽培水平 | 第20页 |
·建立适宜的供种体系,规范种芋生产 | 第20-21页 |
·魔芋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外植体的选取 | 第22-23页 |
·外源激素与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 | 第23-24页 |
·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24页 |
·魔芋植株再生途径及其组织细胞学研究 | 第24-25页 |
·组织培养中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25-31页 |
·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的因素 | 第25-28页 |
·外植体的类型与生理状态 | 第26-27页 |
·培养基及培养方式 | 第27页 |
·离体培养时间及继代次数 | 第27-28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 第28-29页 |
·点突变 | 第28页 |
·DNA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 | 第28-29页 |
·转座子活化与DNA甲基化 | 第29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29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29页 |
·生化鉴定 | 第29-30页 |
·分子标记鉴定 | 第30页 |
·魔芋离体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材料的处理与接种 | 第32页 |
·试验材料消毒处理 | 第32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2页 |
·组织学制片 | 第32-33页 |
·内源生长物质的提取及检测 | 第33页 |
·试管苗与试管球茎的田间移栽 | 第33页 |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33页 |
·DNA浓度和质量检测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离体魔芋适宜外植体和培养基的筛选 | 第35-47页 |
·前言 | 第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35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5页 |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再生植株生根 | 第35-36页 |
·组织细胞学观察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 | 第36-41页 |
·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激素组合(NAA、BA)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7-38页 |
·愈伤组织类型及其组织细胞学特征 | 第38-40页 |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变化 | 第40-41页 |
·愈伤组织分化 | 第41-43页 |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比较 | 第41页 |
·BA与NAA组合对Ⅲ型愈伤组织分化影响 | 第41-42页 |
·KT、ZT和TDZ对Ⅲ型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再生植株生根培养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魔芋离体形态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 第47-57页 |
·前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47-48页 |
·培养基、培养条件和培养方法 | 第48页 |
·组织细胞学观察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细胞启动部位与愈伤组织形成 | 第48-49页 |
·不定芽器官发生 | 第49-51页 |
·球茎器官发生 | 第51-53页 |
·体细胞胚发生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魔芋离体植株形态建成过程内源物质的变化 | 第57-69页 |
·前言 | 第57-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61页 |
·材料接种与培养方法 | 第58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58页 |
·内源生长物质提取及纯化 | 第58-59页 |
·内源生活物质的测定 | 第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愈伤组织形成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61-62页 |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再生方式 | 第62-63页 |
·拟球茎和不定芽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比较 | 第63-65页 |
·内源生长物质间平衡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器官发生的关系 | 第65页 |
·讨论 | 第65-69页 |
第六章 魔芋试管球茎形成条件的研究 | 第69-78页 |
·前言 | 第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试验材料 | 第69-70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70页 |
·愈伤组织诱导和试管球茎的形成 | 第70页 |
·试管球茎的增殖 | 第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愈伤组织诱导及Ⅲ型愈伤组织的选取 | 第70-71页 |
·试管球茎的形成 | 第71-75页 |
·激素组合对试管球茎形成的影响 | 第71-73页 |
·蔗糖浓度对试管球茎形成的影响 | 第73页 |
·光周期对试管球茎形成的影响 | 第73-74页 |
·培养温度对试管球茎形成的影响 | 第74页 |
·培养方法对试管球茎增殖的影响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8页 |
第七章 魔芋离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78-87页 |
·前言 | 第78-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79页 |
·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 | 第79页 |
·DNA抽提及纯化 | 第79页 |
·RAPD和ISSR分析 | 第79-80页 |
·再生植株的移栽 | 第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愈伤组织诱导、筛选及植株再生与分类 | 第80-81页 |
·RAPD和ISSR引物筛选 | 第81页 |
·不同群体间的RAPD和ISSR分析 | 第81-83页 |
·不同群体间差异位点的分布 | 第83-84页 |
·讨论 | 第84-87页 |
第八章 魔芋试管球茎和试管苗的生长比较 | 第87-95页 |
·前言 | 第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材料 | 第87页 |
·试管苗的移栽 | 第87页 |
·试管球茎的种植 | 第87-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3页 |
·试管苗移栽成活率 | 第88-89页 |
·试管球茎萌发率 | 第89-90页 |
·试管苗与试管球茎所形成的植株之间几个植物学性状比较 | 第90-93页 |
·讨论 | 第93-95页 |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 第95-103页 |
·魔芋愈伤组织类型及其与器官发生能力的关系 | 第95-97页 |
·试管球茎与不定芽发生的组织细胞学差异 | 第97页 |
·试管球茎与不定芽发生生理生化差异 | 第97-99页 |
·试管球茎形成条件分析 | 第99-100页 |
·魔芋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魔芋试管球茎的应用前景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7页 |
附录1 用于分析魔芋再生植株4个群体(G0、G2、G4和G7)的RAPD和ISSR引物序列 | 第117-118页 |
附录2 魔芋再生植株4个群体(G0、G2、G4和G7)的RAPD扩增带数统计 | 第118-120页 |
附录3 魔芋再生植株4个群体(G0、G2、G4和G7)的ISSR扩增带数统计 | 第120-121页 |
附录4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和正在整理的文章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