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综述 | 第1-26页 |
·序言 | 第11-12页 |
·原代肝细胞的体外培养方式 | 第12-14页 |
·单层贴壁培养法 | 第13页 |
·中空纤维丝凝胶包埋培养法 | 第13-14页 |
·药物肝毒性机理 | 第14-22页 |
·硫唑嘌呤肝毒性 | 第15-18页 |
·红霉素与无味红霉素肝毒性 | 第18-20页 |
·氯氮平的肝毒性机理 | 第20-21页 |
·他克林肝毒性机理 | 第21-22页 |
·保护肝细胞的药物 | 第22-23页 |
·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GSH的保肝作用 | 第22-23页 |
·甘草和甘草酸的保肝作用 | 第23页 |
·人肝细胞应用于药物肝毒性研究 | 第23-24页 |
·实验设计 | 第24-26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试剂与器材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主要器材 | 第26-27页 |
·主要溶液配置 | 第27页 |
·细胞收获和培养所用溶液 | 第27页 |
·中药甘草液配置 | 第27页 |
·原代肝细胞收获及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大鼠原代肝细胞收获和培养 | 第27页 |
·人原代肝细胞收获及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MTT法测定细胞活率 | 第28页 |
·胞内GSH测定 | 第28-29页 |
3.凝胶包埋培养大鼠肝细胞用于药物肝毒性的研究 | 第29-37页 |
·硫唑嘌呤的肝毒性 | 第29-31页 |
·氯氮平肝毒性 | 第31-32页 |
·红霉素和无味红霉素肝毒性 | 第32-34页 |
·他克林肝毒性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4.保肝药物对硫唑嘌呤肝毒性模型的作用 | 第37-47页 |
·GSH,NAC对硫唑嘌呤肝毒性的作用 | 第37-39页 |
·结果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甘草、甘草酸对硫唑嘌呤肝毒性的解毒作用 | 第39-46页 |
·甘草与甘草酸的浓度确定 | 第39-42页 |
·甘草、甘草酸对硫唑嘌呤大鼠肝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硫唑嘌呤对人肝细胞的实验 | 第47-51页 |
·硫唑嘌呤对人肝细胞作用 | 第47-48页 |
·甘草酸对硫唑嘌呤造成的人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肝毒性药物的毒性作用表现 | 第51页 |
·凝胶包埋培养模型用于保肝药物筛选 | 第51-52页 |
·人肝细胞与鼠肝细胞的种属差异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7.致谢 | 第54-55页 |
8.硕士期间的成果 | 第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