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4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有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二、学术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第一章 40 年代的中间党派及中间力量的兴起 | 第22-45页 |
一、中间党派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二、40 年代中间党派的基本状况 | 第23-40页 |
1. 老党派 | 第23-31页 |
2. 新党派 | 第31-36页 |
3. 小党派 | 第36-39页 |
4. 中间党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 第39-40页 |
三、40 年代中间党派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 第40-41页 |
四、40 年代宪政运动特点与三方互动 | 第41-45页 |
第二章 两次宪政运动高潮的发起和推动者 | 第45-82页 |
一、战时中央民意机构:国民参政会 | 第45-47页 |
二、发起第一次宪政运动高潮 | 第47-64页 |
1. 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上的宪政辩论 | 第48-55页 |
2. 宪政期成会与“期成宪草” | 第55-60页 |
3. 从内部讨论到社会性的宪政运动 | 第60-64页 |
三、推动第二次宪政运动高潮 | 第64-82页 |
1. 走向政治联合:民盟的成立及其宪政主张 | 第64-70页 |
2.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国家政权要求 | 第70-72页 |
3. 宪政问题的大讨论 | 第72-76页 |
4. 宪政实施协进会的宪草研拟工作 | 第76-82页 |
第三章 政协会议中的宪政诉求 | 第82-131页 |
一、政协会议背景及参会党派力量分析 | 第82-92页 |
1. 政协会议召开的四种动力 | 第82-87页 |
2. 政协会议的组织结构及性质 | 第87-90页 |
3. 政协会议党派力量对比分析 | 第90-92页 |
二、关于政府改组问题的争论 | 第92-98页 |
三、关于和平建国纲领的争论 | 第98-101页 |
四、关于国民大会的争论 | 第101-107页 |
五、关于宪草修改原则的争论 | 第107-115页 |
六、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的争论 | 第115-121页 |
七、宪法审议委员会与“中华民国宪法之父”的苦心设计 | 第121-131页 |
1. 第一阶段:群英荟萃的宪草审议委员会 | 第121-122页 |
2. 第二阶段:六届二中全会与宪草审议会的妥协 | 第122-127页 |
3. 第三阶段:张君劢的折衷方案 | 第127-131页 |
第四章 国共冲突中的宪政选择 | 第131-188页 |
一、制宪国大中的参与、离合与抗争 | 第131-150页 |
1. 参加与抵制:中间党派的分裂 | 第131-135页 |
2. 民社党的艰难选择 | 第135-143页 |
3. 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张君劢因素 | 第143-148页 |
4. 制宪国大:中间党派之痛 | 第148-150页 |
二、行宪国大中的合作、纠纷与无奈 | 第150-162页 |
1. 立法委员选举中的三党纠纷 | 第150-153页 |
2. 对国民党修宪派的抵制 | 第153-156页 |
3. 副总统选举中的参与 | 第156-157页 |
4. 对国民党失信的抗争 | 第157-162页 |
三、内战爆发前后的“中间路线”大争论 | 第162-169页 |
1. 自由派学人对中间路线的倡导 | 第163-166页 |
2. 中间党派对中间路线的公开宣示 | 第166-167页 |
3. 有关人士对中间路线的批评 | 第167-168页 |
4. 中共对中间路线的政治批判 | 第168-169页 |
四、在中共新政协筹划中的四种选择 | 第169-188页 |
1. 快速转向:多数中间党派的选择 | 第169-175页 |
2. 从摇摆到拥护:民革与李济深 | 第175-177页 |
3. 中间路线走到底:张君劢与民社党 | 第177-185页 |
4. 与国民党共命运:青年党的选择 | 第185-188页 |
第五章 “中间路线”思潮与向政协路线的回归 | 第188-216页 |
一、中间派与第三方面、自由思想分子 | 第188-189页 |
二、中间路线:美苏国共之外 | 第189-191页 |
三、中间派对待各方之态度 | 第191-201页 |
1. 对美苏的态度 | 第191-195页 |
2. 对国共的态度 | 第195-198页 |
3. 对国内其它阶级、阶层的态度 | 第198页 |
4. 对自身地位与作用之期许 | 第198-201页 |
四、中间路线的基本精神 | 第201-213页 |
1. 和平主义 | 第204-205页 |
2. 改良主义 | 第205-206页 |
3. 理性主义 | 第206-207页 |
4. 自由主义 | 第207-210页 |
5. 民主主义 | 第210-211页 |
6. 社会主义 | 第211-213页 |
五、中间路线与向政协路线的回归 | 第213-216页 |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及对中间力量的宪政定位 | 第216-264页 |
一、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形成 | 第216-237页 |
1. 从苏维埃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 | 第216-220页 |
2. 三民主义与“三三制”原则 | 第220-226页 |
3. 联合政府主张:三种前途之展望 | 第226-231页 |
4. “和平民主新阶段”:对政协路线的认同 | 第231-232页 |
5. 从民主联合政府到人民民主专政 | 第232-237页 |
二、中间阶层与中间党派的宪政地位 | 第237-245页 |
1. 在国体中的地位 | 第237-242页 |
2. 在政体中的地位 | 第242-245页 |
三、新政协筹划中对中间党派的政治策略 | 第245-254页 |
1. 灵活的争取策略 | 第246-248页 |
2. 主动邀请,共同协商 | 第248-250页 |
3. 关注重点人物:以宋庆龄为例 | 第250-252页 |
4. 对“中间路线”主张者的孤立、批判与教育 | 第252-254页 |
四、《共同纲领》对中间阶层的宪政保障 | 第254-264页 |
1. 对中间阶层、民主党派参政地位的宪政保障 | 第255页 |
2. 对中间阶层私有财产及经济利益的宪政保障 | 第255-257页 |
3. 多党合作下的“联合政府” | 第257-264页 |
结论 | 第264-270页 |
附录1 | 第270-277页 |
附录2 | 第277-278页 |
参考文献 | 第278-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