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6页 |
一、研究简史 | 第11-14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三、工作进展情况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9页 |
第一节 地层 | 第16-23页 |
一、扬子地层区 | 第16-22页 |
二、陕南秦岭地层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构造 | 第23-29页 |
一、龙门山构造带 | 第23-25页 |
二、秦岭造山带 | 第25-27页 |
三、扬子地块北缘 | 第27页 |
四、华南褶皱系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川东北地区基本地质构造特征 | 第29-53页 |
第一节 大巴山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 | 第30-47页 |
一、推覆构造带划分及组成 | 第31-44页 |
二、推覆构造时限 | 第44-45页 |
三、大巴山推覆构造结构特点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其它构造带 | 第47-53页 |
一、米仓山复背斜隆起区 | 第47-49页 |
二、川东褶皱带 | 第49-51页 |
三、盆地构造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盆地演化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53-76页 |
第一节 盆地演化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构造演化 | 第54-59页 |
一、基底形成阶段 | 第54页 |
二、震旦-三叠纪扬子地块被动大陆边缘、陆陆碰撞演化阶段 | 第54-58页 |
三、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前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59-64页 |
一、印支期构造应力场 | 第60-61页 |
二、晚燕山-早喜山期构造应力场 | 第61-63页 |
三、喜山晚期构造应力场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构造对油气控制作用 | 第64-76页 |
第一节 古隆起对油气聚集控制作用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断层与油气运聚 | 第66-71页 |
一、断层规模与油气 | 第66-68页 |
二、断层开启点与油气关系 | 第68-69页 |
三、断层几何形态、组合与油气 | 第69-71页 |
第三节 不整合与油气运聚 | 第71-72页 |
第四节 构造叠加与复合油气运聚 | 第72-76页 |
一、构造叠加类型 | 第72-75页 |
二、构造叠加与油气聚集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川东北油气聚集规律及成藏分析 | 第76-86页 |
第一节 前陆冲断带油气藏特征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川东北地区油气藏特点 | 第77-81页 |
一、川东北石炭系构造带气藏 | 第78-79页 |
二、南通巴构造带油气勘探 | 第79-81页 |
第三节 生、储、盖组合及特点 | 第81-86页 |
一、烃源岩 | 第81-83页 |
二、储层 | 第83-84页 |
三、盖层 | 第84-86页 |
第六章 川东北地区含油气条件和目标区预测 | 第86-91页 |
第一节 大巴山推覆前缘滑脱褶皱带 | 第86-89页 |
一、含油气条件 | 第86-87页 |
二、生油条件及油气演化 | 第87页 |
三、有利勘探目标 | 第87-89页 |
第二节 前陆盆地区 | 第89-91页 |
结束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 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