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诱导启动子驱动几丁质酶基因遗传转化甘蔗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前言 | 第8-23页 |
| ·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策略及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 ·导入植物抗真菌蛋白基因 | 第8-12页 |
| ·几丁质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植物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 | 第11页 |
| ·植物凝集素蛋白基因 | 第11-12页 |
| ·植保素基因 | 第12页 |
| ·真菌酶、毒素抑制剂基因 | 第12页 |
| ·“无毒基因和抗性基因双因子”共转化策略 | 第12-13页 |
| ·harpins蛋白基因的应用 | 第13页 |
| ·草酸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抗真菌肽 | 第13页 |
| ·植物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禾本科植物上的应用 | 第13-20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4-17页 |
| ·其他转化方法 | 第17-20页 |
| ·基因枪法 | 第17页 |
| ·电激法 | 第17页 |
| ·脂质体介导法 | 第17-18页 |
| ·PEG介导法 | 第18页 |
| ·微注射法 | 第18页 |
| ·超声波介导法 | 第18-19页 |
| ·脉冲电泳法 | 第19页 |
| ·病毒介导法 | 第19页 |
| ·染色体直接介导的转化法 | 第19页 |
| ·花粉介导法 | 第19-20页 |
| ·甘蔗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2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 ·质粒和菌种 | 第23页 |
| ·试剂 | 第23页 |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3-34页 |
| ·Chi基因的克隆 | 第23-27页 |
| ·马铃薯病原诱导启动子prp1-1的克隆 | 第27-30页 |
| ·中间表达载体pBP的构建 | 第30-32页 |
| ·获得植物表达载体pBPC | 第32-34页 |
|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34-36页 |
| ·转化方法 | 第34页 |
| ·转化农杆菌的点杂交鉴定 | 第34-36页 |
| ·病原诱导启动子驱动下的几丁质酶基因遗传转化甘蔗 | 第36-42页 |
| ·甘蔗转化材料的准备及其农杆菌菌液的准备 | 第36-37页 |
| ·农杆菌菌液侵染愈伤组织及共培养 | 第37页 |
| ·农杆菌侵染后的甘蔗愈伤组织分化成苗 | 第37页 |
| ·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的转化比较实验 | 第37页 |
| ·甘蔗小植株筛选 | 第37-38页 |
| ·甘蔗小植株的定植 | 第38页 |
|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38-4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47页 |
| ·病原诱导启动子prp1-1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42-45页 |
| ·Chi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 ·中间载体和表达载体的获得 | 第46-47页 |
| ·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47-48页 |
| ·农杆菌介导的甘蔗转化 | 第48-52页 |
| ·甘蔗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第48页 |
| ·农杆菌菌液的浓度和侵染时间 | 第48-49页 |
| ·AS的使用 | 第49页 |
| ·农杆菌侵染后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 | 第49页 |
| ·不同基因型甘蔗转化的比较 | 第49-50页 |
| ·小植株的抗性筛选 | 第50页 |
| ·抗性植株的定植 | 第50-51页 |
| ·转化和筛选的程序 | 第51-52页 |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2-54页 |
| ·植物总DNA的小量提取 | 第52页 |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52页 |
| ·转化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52-53页 |
|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甘蔗产生抗性苗的频率 | 第53-54页 |
| 4 讨论 | 第54-56页 |
| ·关于病原诱导启动子prp1-1 | 第54页 |
| ·关于几丁质酶基因 | 第54-55页 |
| ·关于筛选 | 第55-56页 |
| 5 结论 | 第56-57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7 缩写词 | 第64-65页 |
| 8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