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6页 |
绪论: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概说 | 第16-27页 |
第一章 谋异道同、殊途同归——福克纳与莫言创作历程及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 第27-64页 |
第一节 艺术之舟的启航 | 第27-34页 |
一、民间故事的滋养 | 第27-28页 |
二、文学阅读的陶冶 | 第28-30页 |
三、创作欲望的萌发 | 第30-34页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宁馨儿——社会文化背景及时代风潮对于各自创作的影响 | 第34-40页 |
一、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传统 | 第34-36页 |
二、转型期社会特殊的精神风貌 | 第36-37页 |
三、继承与反叛,吸收与扬弃 | 第37-38页 |
四、把握时代的精神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故乡世界的守望 | 第40-49页 |
一、现实的故乡——艺术创作的源泉 | 第40-42页 |
二、心造的故乡——文学书写的平台 | 第42-44页 |
三、怨乡与怀乡——莫言、福克纳对于故乡爱与恨的双重情感 | 第44-46页 |
四、源自故乡,超越故乡——莫言、福克纳作品的普遍性特质 | 第46-49页 |
第四节 从迷惘的探索到清醒的追求——莫言、福克纳的创作分期论 | 第49-56页 |
一、滥觞阶段——对主流文学的应和 | 第50-52页 |
二、成熟阶段——建构起独具特色的艺术世界 | 第52-54页 |
三、沉降阶段——自我超越的困顿 | 第54-56页 |
第五节 人本、求真、言志与载道——福克纳与莫言文艺观之比较 | 第56-64页 |
一、文艺与人性 | 第57-58页 |
二、文艺与真实性 | 第58-59页 |
三、文艺与独创性 | 第59-60页 |
四、文艺与言志及载道 | 第60-64页 |
第二章 不同视域下相同的关注焦点——福克纳与莫言部分主题比较 | 第64-95页 |
第一节 “恶”的狂欢——福克纳和莫言对于种种“恶”的审视 | 第64-71页 |
一、社会之恶 | 第64-66页 |
二、文化之恶 | 第66-69页 |
三、人性之恶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叩问亲情——莫言与福克纳笔下扭曲的家庭关系 | 第71-77页 |
一、对立与隔膜——莫言与福克纳笔下的父母/子女关系 | 第71-75页 |
二、薄情寡义——莫言与福克纳笔下的兄弟姐妹关系 | 第75-77页 |
第三节 问世间情为何物?——福克纳与莫言小说中的爱情言说 | 第77-84页 |
一、灵肉一体的爱情 | 第77-80页 |
二、两种基本的爱情模式 | 第80-83页 |
三、关于莫言、福克纳爱情言说的未尽之思 | 第83-84页 |
第四节 追寻昔日的辉煌——福克纳与莫言笔下的家族历史叙事 | 第84-89页 |
一、摹写家族从辉煌到衰败的图景 | 第84-87页 |
二、追寻家族沦亡的成因 | 第87-88页 |
三、莫言、福克纳历史观探得 | 第88-89页 |
第五节 解读死亡——福克纳与莫言对于死亡主题的探寻 | 第89-95页 |
一、死亡:困境中的突围 | 第89-92页 |
二、死亡是一面多棱镜 | 第92-95页 |
第三章 类似的人物、不同的形象——福克纳与莫言人物形象比较 | 第95-125页 |
第一节 理念的勇士与血性的汉子——福克纳与莫言硬汉形象比较 | 第95-100页 |
第二节 精神的人与肉体的人——福克纳与莫言军人形象比较 | 第100-105页 |
第三节 为情而生、为情所困的女性群体——福克纳与莫言笔下的少女、少妇形象比较 | 第105-112页 |
一、福克纳笔下的少女少妇形象 | 第106-109页 |
二、莫言笔下的少女、少妇形象 | 第109-111页 |
三、福克纳与莫言的妇女观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行径卑劣的恶棍与势焰熏天的恶霸们——福克纳、莫言笔下的恶人形象比较 | 第112-117页 |
第五节 “二等公民”——福克纳笔下的黑人与莫言笔下的农民之比较 | 第117-125页 |
一、被损害与被压榨的人们 | 第117-119页 |
二、体制的顺民 | 第119-121页 |
三、心灵畸变的人们 | 第121-125页 |
第四章 一样的探索异样的表现——福克纳与莫言创作特色论 | 第125-178页 |
第一节 “我是唯一的报信者”——福克纳与莫言艺术创作的想象性 | 第126-131页 |
第二节 小说其形,诗歌其质——论福克纳与莫言小说的诗化倾向 | 第131-139页 |
第三节 超越常规、超越自己——求新求变的小说结构 | 第139-144页 |
第四节 叙事比故事更重要——论莫言、福克纳对叙事角度多元化的追求 | 第144-156页 |
一、多种叙事角度的实验 | 第145-151页 |
二、儿童视角和痴傻人视角的运用 | 第151-156页 |
第五节 小说的生命在于语言——莫言、福克纳语言风格比较 | 第156-178页 |
一、独特的语汇是他们的注册商标——莫言与福克纳的语汇比较 | 第157-162页 |
二、蔓延繁复与堆砌臃肿——福克纳与莫言部分句式比较 | 第162-167页 |
三、新奇有趣与贴切隽永——莫言与福克纳的比喻比较 | 第167-173页 |
四、以一贯之与摇摆起伏的个性化语言——福克纳与莫言的人物语言比较 | 第173-178页 |
结语:福克纳与莫言的创作异同及得失综述 | 第17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