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 第1-9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一) 本课题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四)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4-24页 |
| (一) 时代发展呼唤大学生人际沟通理念创新 | 第14-16页 |
| (二) 价值实现诉求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 | 第16-18页 |
| (三) 案例反映大学生亟待加强人际沟通能力 | 第18-20页 |
| (四) 大学生新型人际沟通范式研究的理论支撑 | 第20-24页 |
|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内涵及其语境创设 | 第24-36页 |
| (一) 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内涵 | 第24-25页 |
| (二) 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类型及其模型建构 | 第25-30页 |
| (三) 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语境创设 | 第30-36页 |
| 1. 沟通点:诚信沟通 | 第31-32页 |
| 2. 沟通线:平等沟通 | 第32-33页 |
| 3. 沟通面:全面沟通 | 第33页 |
| 4. 沟通率:自觉沟通 | 第33-34页 |
| 5. 沟通体:双赢沟通 | 第34-36页 |
|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问题研究的实现路径 | 第36-49页 |
| (一) 45度角弹性沟通 | 第36-38页 |
| (二) 角色换位沟通 | 第38-40页 |
| (三) 网络虚拟沟通 | 第40-45页 |
| (四) 非语言性沟通 | 第45-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