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问题及扶持政策研究--以独龙族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导论第10-15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第二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一、选题目的第11页
  二、选题意义第11-12页
 第三节 研究动态第12-14页
  一、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第12-13页
  二、对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的研究第13页
  三、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研究第13-14页
  四、对独龙族的研究第14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5页
  一、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页
第一章第15-17页
 第一节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节 本论文的不足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第16-17页
第二章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概况第17-23页
 第一节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界定和分布第17-20页
  一、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界定第17-18页
  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分布第18-20页
 第二节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第20-23页
  一、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第20-21页
  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第21-23页
第三章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及扶持政策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3-32页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第23-26页
  一、贫困的定义第23-24页
  二、贫困的衡量标准第24-26页
 第二节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分析的理论基础第26-29页
  一、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第26页
  二、阿玛蒂亚·森贫困理论第26-27页
  三、制度贫困理论第27-28页
  四、贫困文化理论第28-29页
 第三节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第29-32页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9-30页
  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第30页
  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论第30-32页
第四章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问题第32-39页
 第一节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现状第32-35页
  一、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的分布、规模和程度第32-34页
  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的特征第34-35页
 第二节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的原因第35-39页
  一、生活环境因素第35-36页
  二、历史性因素第36页
  三、文化性因素第36页
  四、人口因素第36-37页
  五、经济性因素第37页
  六、政策性因素第37-39页
第五章 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的主要政策及实践成效第39-46页
 第一节 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的专项规划及其实践成效第39-43页
  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第39-40页
  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第40-41页
  三、“2005规划”和“2011规划”的比较第41-43页
 第二节 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的其他政策及其实践成效第43-46页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第43-44页
  二、兴边富民行动第44-45页
  三、整村推进第45-46页
第六章 个案研究:独龙族的贫困问题及扶持政策研究第46-58页
 第一节 独龙族的发展现状第46-51页
  一、独龙族及聚居地独龙江乡的概况第46-47页
  二、独龙族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贫困问题第47-51页
 第二节 独龙族的特色扶持政策第51-53页
  一、《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综合发展规划(2010—2014年)》第51页
  二、《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第51-53页
  三、驻村工作队第53页
 第三节 独龙族扶持政策值得借鉴的地方第53-58页
  一、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社会就业第53-56页
  二、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第56页
  三、因地制宜,确定适合本地区的特色经济第56-57页
  四、推进本民族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开发第57-58页
第七章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第58-66页
 第一节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面临的挑战第58-60页
  一、制度层面的问题第58页
  二、非制度层面的问题第58-59页
  三、制度和非制度的结合问题第59-60页
 第二节 扶持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实施的建议第60-66页
  一、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应遵循的原则第60-61页
  二、改进和完善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制度层面的局限第61-63页
  三、减少和消除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非制度层面的约束第63-66页
第八章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额尔古纳市兴边富民行动群众满意度评估
下一篇: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与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