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视频监控概述 | 第16-24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主要任务 | 第18-19页 |
1.2.3 相关技术 | 第19-21页 |
1.2.3.1 运动目标检测 | 第19-20页 |
1.2.3.2 运动目标分类 | 第20页 |
1.2.3.3 运动目标跟踪 | 第20页 |
1.2.3.4 行为理解与描述 | 第20-21页 |
1.2.4 技术难点 | 第21-23页 |
1.2.4.1 运动分割 | 第21-22页 |
1.2.4.2 遮挡处理 | 第22页 |
1.2.4.3 三维建模与跟踪 | 第22页 |
1.2.4.4 多摄像机跟踪 | 第22-23页 |
1.2.4.5 性能评估 | 第23页 |
1.2.5 应用现状与前景 | 第23-24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4-29页 |
1.3.1 本文研究主线 | 第24-26页 |
1.3.2 论文的结构 | 第26-27页 |
1.3.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41页 |
2.1 射影几何 | 第29-30页 |
2.1.1 中心投影 | 第29页 |
2.1.2 交比定理 | 第29-30页 |
2.2 贝叶斯预测 | 第30-32页 |
2.2.1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 第30-31页 |
2.2.2 贝叶斯预测基本思想 | 第31页 |
2.2.3 递推贝叶斯 | 第31-32页 |
2.3 蒙特卡罗方法 | 第32-34页 |
2.3.1 蒙特卡罗方法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2.3.2 蒙特卡罗方法的收敛性 | 第33页 |
2.3.3 蒙特卡罗方法的实现 | 第33-34页 |
2.4 不变矩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2.5 统计学习理论 | 第36-39页 |
2.5.1 统计学习理论—支持向量机的理论背景 | 第36-37页 |
2.5.2 支持向量机 | 第37-39页 |
2.6 知识表示 | 第39-40页 |
2.6.1 一阶谓词表示 | 第39-40页 |
2.6.2 时序逻辑表示 | 第40页 |
2.7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运动目标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运动目标检测技术概述 | 第41-44页 |
3.2.1 光流法 | 第41-42页 |
3.2.2 相邻帧差法 | 第42-43页 |
3.2.3 背景减法 | 第43页 |
3.2.4 其它方法 | 第43-44页 |
3.3 视频监控中的运动目标检测 | 第44-45页 |
3.4 背景模型建立 | 第45-48页 |
3.4.1 基于颜色的背景模型 | 第45-47页 |
3.4.2 基于颜色梯度的背景模型 | 第47-48页 |
3.5 背景模型的更新 | 第48-51页 |
3.5.1 基于颜色背景模型的更新 | 第48页 |
3.5.2 基于颜色梯度背景模型的更新 | 第48页 |
3.5.3 基于背景模型的目标检测及其实验结果 | 第48-51页 |
3.6 阴影去除 | 第51-54页 |
3.6.1 阴影去除概述 | 第51页 |
3.6.2 阴影的光学特性 | 第51-52页 |
3.6.3 阴影检测 | 第52-54页 |
3.7 运动目标检测及其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3.8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运动目标跟踪技术的研究 | 第57-7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目标跟踪技术概述 | 第57-61页 |
4.2.1 目标跟踪的分类 | 第57-58页 |
4.2.2 目标跟踪技术 | 第58-61页 |
4.2.2.1 基于特征的跟踪方法 | 第58-59页 |
4.2.2.2 基于3-D的跟踪方法 | 第59页 |
4.2.2.3 基于主动轮廓的跟踪方法 | 第59-60页 |
4.2.2.4 基于运动估计的跟踪方法 | 第60-61页 |
4.3 图像标定 | 第61-70页 |
4.3.1 引言 | 第61-62页 |
4.3.2 方法综述 | 第62页 |
4.3.3 问题的提出 | 第62-65页 |
4.3.4 图像平面到真实平面的映射关系 | 第65-68页 |
4.3.5 实验结果 | 第68-70页 |
4.4 贝叶斯滤波原理与实现 | 第70-72页 |
4.4.1 贝叶斯滤波原理 | 第70-71页 |
4.4.2 粒子滤波器 | 第71-72页 |
4.5 序列图像多目标跟踪算法 | 第72-76页 |
4.5.1 系统状态描述 | 第72-73页 |
4.5.2 系统观测描述 | 第73页 |
4.5.3 重采样 | 第73-74页 |
4.5.4 特殊处理 | 第74-76页 |
4.5.4.1 新目标出现 | 第74-75页 |
4.5.4.2 目标消失 | 第75页 |
4.5.4.3 遮挡处理 | 第75-76页 |
4.6 目标跟踪的实现及试验结果 | 第76-77页 |
4.7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运动目标分类技术的研究 | 第79-97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多类支持向量机 | 第80-85页 |
5.2.1 常用的多类支持向量机算法 | 第80-83页 |
5.2.1.1 One-Versus-Rest SVMs | 第80页 |
5.2.1.2 One-Versus-One SVMs | 第80-81页 |
5.2.1.3 有向无环图SVMs | 第81页 |
5.2.1.4 纠错编码SVMs | 第81-82页 |
5.2.1.5 层次SVMs | 第82-83页 |
5.2.2 各种多类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性能对比 | 第83-85页 |
5.2.2.1 训练速度 | 第83-84页 |
5.2.2.2 分类速度 | 第84-85页 |
5.3 总体分布的非参数估计-Parzen估计 | 第85-88页 |
5.3.1 非参数估计的基本思路 | 第85-87页 |
5.3.2 Parzen窗法 | 第87-88页 |
5.3.3 估计量p(x)为密度函数的条件 | 第88页 |
5.4 目标分类问题描述 | 第88页 |
5.5 特征描述 | 第88-90页 |
5.6 特征选择 | 第90-94页 |
5.6.1 熵互信息 | 第90-91页 |
5.6.1.1 熵 | 第90-91页 |
5.6.1.2 互信息 | 第91页 |
5.6.2 目标特征与类别互信息计算 | 第91-93页 |
5.6.3 特征选择 | 第93-94页 |
5.7 基于DAG-SVMs的分类器 | 第94-95页 |
5.7.1 场景独立的分类器 | 第94页 |
5.7.2 场景适应分类器 | 第94-95页 |
5.8 实验结果 | 第95-96页 |
5.9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行为理解技术研究与探讨 | 第97-114页 |
6.1 引言 | 第97-99页 |
6.2 系统结构 | 第99-100页 |
6.3 场景分析 | 第100-102页 |
6.3.1 场景结构 | 第100页 |
6.3.2 场景知识库的建立 | 第100-102页 |
6.3.3 场景知识库的更新 | 第102页 |
6.4 行为建模 | 第102-105页 |
6.4.1 目标描述 | 第103页 |
6.4.2 约束表达 | 第103-104页 |
6.4.3 分层的行为模型结构 | 第104-105页 |
6.5 行为识别 | 第105-110页 |
6.5.1 简单行为识别 | 第106页 |
6.5.2 复杂行为识别 | 第106-107页 |
6.5.3 行为识别的实现 | 第107-110页 |
6.6 基于轨迹的行为理解 | 第110-113页 |
6.6.1 豪斯多夫距离 | 第111页 |
6.6.2 轨迹建模 | 第111-113页 |
6.6.3 轨迹模型识别 | 第113页 |
6.7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14-115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完成的科研工作及获得奖励 | 第131-13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132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2页 |
参加的机器人足球比赛 | 第132页 |
获得奖励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