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防疫述论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 选题意义、价值和作用 | 第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学术价值 | 第11页 |
3、现实作用 | 第11页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1-12页 |
(三)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重点 | 第12页 |
2、难点 | 第12-13页 |
3、创新点 | 第13页 |
(四) 相关界定 | 第13-15页 |
1、“中国” | 第13页 |
2、“近代” | 第13-14页 |
3、“防疫” | 第14页 |
4、“述论” | 第14-15页 |
注释 | 第15-16页 |
一、近代防疫背景 | 第16-54页 |
(一) 传统疫病 | 第17-24页 |
1、流行特点 | 第17-19页 |
2、种类 | 第19-20页 |
3、防疫思想及手段 | 第20-24页 |
(二) 近代疫病 | 第24-46页 |
1、疫病诱因 | 第24-33页 |
2、疫病频率 | 第33-34页 |
3、疫病种类 | 第34-40页 |
4、区域分布 | 第40-43页 |
5、人群分布 | 第43页 |
6、疫病与人口损失 | 第43-46页 |
注释 | 第46-54页 |
二、近代防疫事业肇始(1901—1911) | 第54-86页 |
(一) 近代欧美防疫回顾 | 第54-57页 |
(二) 教会与中国近代防疫兴起 | 第57-62页 |
1、行医和医学教育 | 第57-60页 |
2、防疫工作 | 第60-62页 |
(三) 海关、租界防疫 | 第62-63页 |
1、海关 | 第62页 |
2、租界 | 第62-63页 |
(四) 清政府防疫建设 | 第63-75页 |
1、西医在中国兴起 | 第63-66页 |
2、政府防疫工作 | 第66-75页 |
(五) 东北鼠疫刺激下的防疫立法 | 第75-79页 |
1、加快立法 | 第75-77页 |
2、举例 | 第77-79页 |
注释 | 第79-86页 |
三、近代防疫体系初步成型(1912-1927) | 第86-103页 |
(一) 防疫立法 | 第86-92页 |
1、《陆军传染病预防规则》 | 第86-87页 |
2、《传染病预防条例》 | 第87-88页 |
3、《京汉铁路检疫暂行细则》 | 第88-90页 |
4、其他防疫法规 | 第90-92页 |
(二) 防疫职能部门 | 第92-97页 |
1、内务府卫生司 | 第92-93页 |
2、中央防疫处 | 第93-95页 |
3、中央卫生会 | 第95-96页 |
4、满洲瘟疫防治站 | 第96页 |
5、警察厅 | 第96-97页 |
(三) 监狱、军队和学校防疫建设 | 第97-100页 |
1、监狱 | 第97-98页 |
2、军队 | 第98页 |
3、学校 | 第98-100页 |
注释 | 第100-103页 |
四、近代防疫体系深化与完善(1927-1937) | 第103-157页 |
(一) 防疫立法 | 第103-111页 |
1、《传染病防治法》 | 第104页 |
2、行政建制中的防疫规定 | 第104-105页 |
3、卫生行政法规 | 第105-108页 |
4、交通防疫法规 | 第108-110页 |
5、学校防疫制度 | 第110-111页 |
(二) 卫生防疫部门 | 第111-119页 |
1、中央 | 第111-117页 |
2、地方 | 第117-119页 |
(三) 城、乡防疫建设 | 第119-140页 |
1、卫生实验区 | 第119-121页 |
2、城市防疫建设 | 第121-130页 |
3、县、乡、镇防疫建设 | 第130-140页 |
(四) 民众卫生教育运动 | 第140-148页 |
1、民众卫生意识 | 第140-142页 |
2、公共卫生教育运动 | 第142-145页 |
3、新生活运动 | 第145-148页 |
注释 | 第148-157页 |
五、重大突发疫病防治举要 | 第157-207页 |
(一) 1911 年东北大鼠疫 | 第157-178页 |
1、社会反应 | 第157-160页 |
2、政府防疫 | 第160-172页 |
3、鼠疫扑灭 | 第172-173页 |
4、大鼠疫影响 | 第173-174页 |
5、大鼠疫成因 | 第174-176页 |
6、鼠疫后的反思 | 第176-177页 |
7、万国鼠疫会 | 第177-178页 |
(二) 1918 年晋绥鼠疫 | 第178-186页 |
1、政府防疫措施 | 第179-184页 |
2、防疫阻力 | 第184-185页 |
3、巩固成果及鼠疫扑灭 | 第185页 |
4、防疫成功的原因 | 第185-186页 |
(三) 1932 年全国大霍乱 | 第186-194页 |
1、背景 | 第186-187页 |
2、流行区域及规模 | 第187-189页 |
3、防疫措施 | 第189-192页 |
4、路在何方 | 第192-194页 |
注释 | 第194-207页 |
六、防疫下的社会变迁 | 第207-225页 |
(一) 制约防疫发展的因素 | 第207-208页 |
1、客观条件 | 第207-208页 |
2、迷信习俗 | 第208页 |
(二) 防疫新风尚形成 | 第208-221页 |
1、窗口示范 | 第209页 |
2、主要内容 | 第209-221页 |
注释 | 第221-225页 |
七、结论 | 第225-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3页 |
致谢 | 第233-2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