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高效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细胞周期基因的花粉特异表达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写词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2页
 1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第11-23页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方法第11-16页
     ·基于组织培养的遗传转化第11-16页
       ·生物介质介导的遗传转化第11-14页
       ·物理化学介质介导的遗传转化第14-16页
     ·非组织培养的遗传转化第16页
   ·遗传转化在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16-22页
     ·菜籽的品质改良第16-18页
       ·油菜种子储藏蛋白的遗传改良第16页
       ·油菜脂肪酸及种子含油量的遗传改良第16-18页
       ·种子抗营养成分含量的遗传改良第18页
       ·种子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改良第18页
     ·油菜抗逆性遗传改良第18-21页
       ·油菜的抗病遗传改良第18-19页
       ·油菜抗虫遗传改良第19页
       ·油菜抗除草剂的遗传改良与应用第19-20页
       ·油菜抗其它非生物逆性的遗传改良第20-21页
     ·油菜雄性不育的遗传改良第21页
     ·利用转基因油菜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成分和药用产品第21-22页
     ·油菜的抗衰老遗传改良第22页
   ·转基因油菜的生态安全性评价第22-23页
 2 植物细胞周期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3-30页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第23-28页
     ·周期蛋白的类型及结构特征第23-25页
       ·周期蛋白的类型及其表达第23-24页
       ·周期蛋白的结构特征第24-25页
     ·依赖于周期蛋白激酶的类型和结构特征第25-26页
       ·依赖于周期蛋白激酶的类型第25-26页
       ·依赖于周期蛋白激酶的结构特征第26页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其它因子第26-28页
       ·抑制子的类型和结构特征第27页
       ·E2F/DP和Rb等因子及其结构特征第27-28页
   ·细胞周期基因之间的关系第28页
   ·细胞周期基因的功能分析第28-30页
     ·细胞分裂调控与植物形态建成第28-29页
     ·细胞分裂调控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成第29-30页
     ·促进或抑制核DNA再复制第30页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0-32页
第二章 甘蓝型冬油菜子叶高效快速芽再生体系的建立第32-43页
 1 前言第3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2-34页
   ·实验材料第32页
   ·实验所用的培养基第32-34页
   ·培养无菌苗第34页
   ·不同浓度的BA对华双3号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4页
   ·预培养时间对华双3号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4页
   ·2,4-D浓度对华双3号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4页
   ·预培养对不同基因型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41页
   ·不同浓度的BA对华双3号子叶外植体芽再生和再生周期的影响第34-35页
   ·预培养时间对华双3号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5-37页
   ·不同2,4-D浓度对华双3号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7-38页
   ·预培养对Westar和冬油菜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8-41页
     ·预培养对Westar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8页
     ·预培养对不同冬油菜子叶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第38-41页
 4 讨论第41-43页
   ·关于2,4-D对芽分化的促进作用第41-42页
   ·关于预培养时间第42页
   ·关于所建立的油菜子叶高效再生体系的评价第42-43页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冬油菜快速高效转基因体系的建立第43-59页
 1.前言第43页
 2.材料和方法第43-48页
   ·实验材料第43-44页
   ·实验所用的培养基第44页
   ·培养无菌苗第44页
   ·子叶遗传转化:第44-45页
     ·不同预培养基和共培养基与农杆菌侵染第44-45页
     ·DTT,L-Cystein和Na2S203等抗氧化剂与农杆菌侵染第45页
     ·卡那霉素浓度与转化效率第45页
     ·快速高效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及其有效性验证第45页
   ·下胚轴遗传转化第45-46页
     ·不同预培养基与愈伤形成及外植体褐化第46页
     ·MES与外植体褐化第46页
     ·4度低温处理无菌幼苗与外植体褐化第46页
   ·GUS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法检测第46页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第46-48页
     ·DNA提取第46-47页
     ·PCR检测第47页
     ·Southern杂交分析;第47-48页
       ·酶切与转膜第47页
       ·探针的制备第47页
       ·分子杂交第47-48页
 3.结果与分析第48-57页
   ·预培养和共培养对农杆菌侵染的影响第48-51页
   ·DTT,L-Cystein和Na2S203等三种抗氧化剂对农杆菌侵染的影响第51-52页
   ·卡那霉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2页
   ·预培养对不同基因型的影响第52-53页
   ·预培养基对下胚轴愈伤形成与褐化的影响第53-54页
   ·低温处理对下胚轴褐化的影响第54页
   ·MES对下胚轴褐化的影响第54页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54-56页
   ·转基因幼苗的GUS组织化学染色第56-57页
 4.讨论第57-59页
   ·DTT等抗氧化剂与子叶的褐化第57页
   ·抗生素使用浓度的合理选择第57页
   ·预培养及共培养时间与子叶的褐化第57-58页
   ·预培养及共培养时间与子叶的转化效率第58页
   ·关于遗传转化体系的适用性第58页
   ·关于降低下胚轴的褐化第58-59页
第四章 一种分离植物花粉核的新方法及不同发育时期油菜花粉核DNA含量的分析第59-70页
 1 前言第5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9-62页
   ·实验材料第59-60页
   ·花粉原生质体法分离花粉核第60-61页
     ·花粉收集第60页
     ·收集花粉的质量第60页
     ·花粉酶解第60-61页
     ·花粉核收集和测定第61页
   ·渗透法分离花粉细胞核第61页
   ·刀剁法分离花粉核第61页
   ·研磨法分离花粉核第61页
   ·超声波法分离花粉核第61页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花粉核释放量的影响第61-62页
   ·超声波处理时间与测定结果第62页
   ·花粉核DNA的提取第62页
   ·流式细胞仪测定花粉核DNA的含量第62页
   ·DTT与烟草叶片核DNA含量第6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2-67页
   ·分离花粉的质量第62-63页
   ·原生质体法分离花粉核的质量第63页
   ·刀剁法分离花粉核的质量第63-64页
   ·研磨法分离花粉核第64页
   ·组织渗透法分离花粉核第64页
   ·超声波处理时间与核释放量及其质量第64-65页
   ·超声波处理时间与测量效果第65-66页
   ·利用超声波法分离油菜不同时期的花粉核并测定其DNA含量第66-67页
   ·利用超声波法分离小麦成熟花粉核并测定其DNA含量第67页
 4.讨论第67-70页
   ·关于花粉核的分离第67-68页
   ·关于油菜花粉细胞核的倍性第68-69页
   ·关于超声波法分离花粉核的适用性第69-70页
第五章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细胞周期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及其花粉特异表达分析第70-85页
 1 前言第70-7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实验材料、农杆菌菌株和转化载体第71页
   ·油菜遗传转化和植株再生第71页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第71-72页
     ·DNA提取第71页
     ·抗性植株的PCR检测第71-72页
     ·Southern杂交第72页
     ·RNA提取第72页
     ·RT-PCR第72页
   ·花粉的细胞学观察第72-73页
     ·光学显微镜观察第72-73页
     ·扫描电镜观察第73页
     ·花粉的萌发第73页
   ·花粉核DNA含量的测定第73页
   ·花粉核分裂的活体观察第7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3-83页
   ·抗性植株的分子检测第74-75页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第75页
   ·T1代株系的花粉光学显微镜观察第75-77页
   ·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第77-79页
   ·花粉萌发第79-80页
   ·CycD2促进细胞分裂第80-82页
   ·DNA含量的测定第82-83页
   ·花粉核分裂的时间第83页
 4.讨论第83-85页
   ·细胞周期基因在植物中的表现第83-84页
   ·细胞周期基因的应用前景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100页
个人简历第100-101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或已接受或已投稿的文章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信息能力评价研究
下一篇:混合遗传算法全局收敛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