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导论第10-31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0-15页
     ·公共财政实践的呼唤第10-12页
     ·信息时代的民主理财第12-15页
   ·文献综述第15-28页
     ·关于公共财政公共性的文献综述第15-22页
     ·关于公共财政透明度的文献综述第22-28页
   ·论文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第28-30页
     ·论文逻辑第28-29页
     ·论文结构第29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30-31页
     ·可能的创新第30页
     ·存在的不足第30-31页
2. 公共性与透明度的逻辑第31-66页
   ·假设与分析框架第31-33页
   ·公共性与透明度的界定第33-40页
     ·公共性的界定第34-38页
     ·透明度的界定第38-40页
   ·公共性的历史演进第40-53页
     ·群体本位社会的公共性第41-46页
     ·个体本位社会的公共性第46-50页
     ·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公共性第50-53页
   ·透明度的历史演进第53-60页
     ·透明度的原始展现第53-55页
     ·透明度的历史蒙蔽第55-57页
     ·透明度的艰难复现第57-60页
   ·公共性与透明度的逻辑关联第60-65页
     ·公共性因透明得以实现第61-63页
     ·透明因公共性得以可能第63-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3. 公共性:公共财政本质的内在界定第66-93页
   ·财政公共性的缘起第66-74页
     ·国家的公共性第66-72页
     ·财政的公共性第72-74页
   ·公共财政的历史考析第74-84页
     ·公共财政的历史分析第75-81页
     ·公共财政的市场逻辑第81-84页
   ·公共财政的本质界定第84-91页
     ·公共性是市场经济财政的内在界定第85-86页
     ·公共性是宪政财政的内在界定第86-88页
     ·公共性是民主财政的内在界定第88-89页
     ·公共性是法治财政的内在界定第89-91页
   ·本章小结第91-93页
4. 透明度:公共财政本质的外在度量第93-111页
   ·透明是公共财政本质的揭示与显化第93-100页
     ·透明的实质是公共财政本质的揭示第93-95页
     ·透明度是公共财政本质的外在度量第95-100页
   ·透明是促进公共财政建立的必要途经第100-106页
     ·透明是实现公共财政公共性的基本手段第100-103页
     ·透明促进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完善第103-106页
   ·预算透明是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指标第106-110页
     ·预算的政治本质第106-108页
     ·预算透明是公共财政透明度的核心第108-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5. 公共财政公共性的现实考析第111-130页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公共性第111-119页
     ·市场化程度第111-114页
     ·私人财产保护程度第114-117页
     ·公共财政覆盖程度第117-119页
   ·民主政治与公共财政公共性第119-124页
     ·公共财政的民主体现第120-122页
     ·中国民主财政建设现状第122-124页
   ·法治建设与公共财政公共性第124-129页
     ·中国财政法治化程度第124-128页
     ·中国法制传统与文化第128-129页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6. 公共财政透明度的实践透视第130-168页
   ·财政透明度的国际经验第130-146页
     ·美国财政透明度的实践第130-134页
     ·英国财政透明度的实践第134-137页
     ·OECD部分成员国财政透明度的实践第137-140页
     ·其它国家财政透明度的实践第140-144页
     ·财政透明度国际经验概要第144-146页
   ·财政透明度的中国实践第146-166页
     ·中国财政透明度现状第146-154页
     ·中国财政透明度的制约因素第154-159页
     ·中国财政透明度提高的路径选择第159-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7. 结论:透明铸就公共财政第168-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第175-176页
后记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技术进步的财政激励--转型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选择
下一篇:促进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