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中文摘要 | 第1-5页 |
〇英文摘要 | 第5-9页 |
〇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国家主义 | 第10-13页 |
第二节 概述:国家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 第13-20页 |
〇第一章 晚清国家主义思想与文学 | 第20-70页 |
第一节 晚清国家主义思想的形成 | 第20-27页 |
一、文化根源及其过程:从“群”到“国家”到“国家主义” | 第20-25页 |
二、国家有机体说:有选择地接受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报刊、小说杂志与“文学” | 第27-41页 |
一、从“党报”到“国报” | 第28-30页 |
二、新民、《新民丛报》与《新小说 | 第30-35页 |
三、整体“文学”观的确立 | 第35-41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学”观念与晚清白话文运动 | 第41-54页 |
一、“中国文学”的双重含义 | 第41-46页 |
二、“国语统一”和文学语言 | 第46-54页 |
第四节 政治小说的国家主义诉求——以《新中国未来记》为例 | 第54-70页 |
一、政治小说:关于国家主义的策论 | 第54-60页 |
二、启蒙叙事和时间意识:为国家想象历史 | 第60-65页 |
三、《新中国未来记》在文学上的影响 | 第65-70页 |
〇第二章 1920年代国家主义的政治化:“醒狮派”与“大江会” | 第70-93页 |
第一节 国家主义运动 | 第70-80页 |
一、背景:1910 年代“个人与国家之界说” | 第70-73页 |
二、国家主义的政治化:从《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学会”到“醒狮运动” | 第73-77页 |
三、疏离文学,诉诸教育 | 第77-80页 |
第二节 文化国家主义:“大江会” | 第80-93页 |
一、“大江会”的成立及其主张 | 第80-83页 |
二、闻一多“大江”时期的诗歌、国剧运动和顾毓琇 | 第83-93页 |
〇第三章 1940 年代的国家主义文化思潮:战国策派 | 第93-119页 |
第一节 历史形态学:战国时代的重演 | 第94-101页 |
一、战国策派:国家主义的文化思潮 | 第94-97页 |
二、战国策派与民族主义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文艺观:“民族文学”和艺术“三母题” | 第101-108页 |
一、“民族文学” | 第101-105页 |
二、艺术“三母题”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陈铨:诗意时代的浪漫悲剧 | 第108-119页 |
一、感情(意志)就是一切 | 第109-112页 |
二、系列女性形象:国家意志的胜利 | 第112-115页 |
三、浪漫悲剧《蓝蝴蝶》:对国家主义不自觉地疏离 | 第115-119页 |
〇结论 | 第119-121页 |
〇附录一 陈铨(1903、11——1969、1)著译简目 | 第121-125页 |
〇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