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钇稳定ZrO2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    录第10-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7页
   ·ZrO2基固体电解质第16-20页
     ·固体电解质第16-17页
     ·ZrO2的晶体结构及其稳定化第17-18页
     ·ZrO2基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机理第18-19页
     ·ZrO2固溶体中的离子传导 4 1.2  ZrO2 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及发展趋  5 1.2.1研究现状 5 1.2.2 ZrO2氧传感器  6   1.2.2.1 浓差电池型  6     1.2.2.2  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 7 1.2.3 固体燃料电池 10 1.3氧传感器使用领域及市场前景11 1.4氧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应第19-20页
   ·ZrO2 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及发展均势第20-26页
     ·研究现状第20-21页
     ·ZrO2氧传感器第21-25页
       ·浓差电池型氧传感器第21-22页
       ·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19-21]第22-25页
     ·固体燃料电池第25-26页
   ·氧传感器使用领域及市场前景第26-29页
   ·氧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应用原理及发展趋势第29-39页
     ·汽车电喷发动机控制系统第29-32页
     ·氧传感器在汽车电喷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原理第32-36页
     ·汽车电喷发动机控制及相关氧传感器的发展趋势~[35]第36-39页
       ·汽车电喷发动机控制系统及相关氧传感器的发展趋势第36-38页
       ·汽车用氧传感器的发展趋势第38-39页
   ·交流阻抗谱测试技术在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第39-43页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技术方案28第二章 钇稳定氧化锆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2 2.1 前言 32 2.2 氨水沉淀剂共沉淀制备法第43-47页
第二章 钇锰定氧化铅纳火料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47-70页
   ·前言第47-49页
   ·氨水沉淀剂共沉淀制备法第49-54页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49-5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0-53页
       ·氢氧化锆共沉淀物的团聚问题第50-51页
       ·理化分析第51-53页
     ·小结第53-54页
   ·草酸沉淀剂共沉淀制备法第54-56页
     ·实验方法第54-55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5-56页
     ·小结第56页
   ·改性溶胶-凝胶法制备YSZ纳米粉体第56-69页
     ·改性溶胶-凝胶法YSZ纳米粉体的制备第57-61页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57-59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9-61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60-61页
         ·理化分析第61页
     ·改性溶胶-凝胶法中表活剂、洗涤分散方式与粉体团聚关系的研究第61-65页
       ·试验步骤第62-63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3-65页
     ·改性溶胶-凝胶法中脱水工艺与粉体团聚关系的研究第65-69页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65-66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66-68页
       ·小结第68-69页
   ·本章主要结论第69-70页
第三章 Y2O3掺杂的YSZ纳米粉体的烧结及烧结特性的研究第70-97页
   ·前言第70页
   ·氧化锆粉体烧结特性研究第70-73页
     ·实验方法第70-7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1-73页
   ·氧化锆陶瓷的常规烧结(CS)第73-77页
     ·实验方法第73-74页
     ·实验结果第74-76页
       ·样品的致密度第74页
       ·扫描电镜照片第74页
       ·抗弯强度第74-75页
       ·XRD第75-76页
     ·讨论第76页
     ·小结第76-77页
   ·氧化锆粉体的放电等离子烧结(SPS)第77-87页
     ·引言第77-79页
       ·SPS基本装置第77-79页
       ·SPS特点第79页
     ·SPS烧结试验及步骤第79-81页
     ·测量第81页
     ·结果与讨论第81-86页
     ·结论第86-87页
   ·氧化锆粉体的微波烧结(MS)第87-94页
     ·引言第87-89页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89-9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0-94页
       ·样品的致密度第90页
       ·XRD第90-91页
       ·扫描电镜照片第91-92页
       ·离子电导测量第92-93页
       ·讨论第93-94页
     ·小结第94页
   ·三种烧结方式所得样品性能的对比第94-95页
     ·致密度第95页
     ·晶粒尺寸第95页
     ·离子电导第95页
   ·本章主要结论第95-97页
第四章 氧传感器电极特性的研究第97-122页
   ·前言第97-98页
   ·Pt/YSZ电极结构老化特性研究第98-107页
     ·引言第98-99页
     ·实验第99页
     ·测试过程和结果第99-101页
       ·Pt/YSZ电极结构电极极化曲线的测量第99-100页
       ·Pt/YSZ电极结构电荷传递电阻Rct和固体电解质材质电阻Rs的测量85    4.2.3.3 Pt/YSZ电极结构电极形貌分析85 4.2.4 讨论86 4.2.5 结论91 4.3  Pt/YSZ电极结构形貌对传感器特性的影响92 4.3.1引言92 4.3.2 实验92 4.3.3 测试过程和结果93 4.3.3.1 Pt/YSZ电极结构电极形貌第100页
       ·Pt/YSZ电敏结构电极形貌分析第100-101页
     ·讨论第101-106页
     ·结论第106-107页
   ·Pt/YSZ电极结构形貌对传感器特性的影响第107-113页
     ·引言第107页
     ·实验第107页
     ·测试过程和结果第107-109页
       ·Pt/YSZ电极结构形貌分析第108页
       ·Pt/YSZ电极结构电荷传递电阻R_tt和固体电解质材质电阻R_t的测量第108-109页
       ·响应时间的测量第109页
     ·讨论第109-112页
     ·结论第112-113页
   ·电极配方及相关工作改进研究第113-121页
     ·实验目的第113-114页
     ·实验步骤第114-115页
     ·测量及结果第115-120页
       ·电极连接性测试第115-116页
       ·产品性能测试第116-117页
       ·复阻抗的频谱测量第117-120页
     ·讨论第120页
     ·结果第120-121页
   ·本章主要结论第121-122页
第五章 车用氧传感器响应时间的研究第122-132页
   ·前言第122页
   ·浓差型ZrO2汽车用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系统第122-124页
     ·浓差型ZrO2汽车用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第122-123页
     ·三元催化控制系统第123-124页
   ·浓差型ZrO2氧传感器响应时间的表示方法第124-126页
     ·上升时间T10-90和下降时间T90-10的表示方式第125页
     ·三元催化系统振荡周期的表示方法第125-126页
     ·上升响应时间T300mv→600mv和下降响应时间T600mv→300mv的表示方式第126页
   ·T300mv→600mv和T600mv→300mv的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第126-129页
     ·测试设备的组成原理第126-128页
     ·上升响应时间T300mv→600mv和下降响应时间T600mv→300mv的测量方法第128-129页
   ·上升响应时间T300mv→600mv和下降响应时间T600mv→300mv表征方法的验证第129-131页
   ·结论第131-132页
第六章 汽车用氧传感器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和产品性能第132-138页
   ·汽车用氧传感器的生产工艺第132-133页
   ·汽车用氧传感器的技术标准及测试方法第133-136页
   ·汽车用氧传感器性能第136-137页
   ·结论第137-13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8-142页
   ·结论第138-140页
   ·本论文创新之处第140页
   ·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附录第150-153页
个人简历第153-154页
发表文章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依存语言模型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1960—1979年尼日利亚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