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2页 |
1.1 论文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论文结构概述 | 第11-12页 |
第二部分 供应链存货管理理论综述 | 第12-24页 |
2.1 存货管理 | 第12-14页 |
2.1.1 存货的定义 | 第12页 |
2.1.2 存货管理的目的与作用 | 第12-13页 |
2.1.3 存货的类型 | 第13-14页 |
2.2 供应链存货管理模式 | 第14-24页 |
2.2.1 经济订货批量模式 | 第15-17页 |
2.2.2 供应商管理存货模式 | 第17-18页 |
2.2.3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 第18-20页 |
2.2.4 虚拟存货管理模式 | 第20-22页 |
2.2.5 其它存货管理模式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成都三国公司存货管理现状评价 | 第24-38页 |
3.1 成都三国公司简介 | 第24-27页 |
3.1.1 公司情况概述 | 第24-25页 |
3.1.2 成都三国公司的历史发展沿革 | 第25页 |
3.1.3 成都三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 第25-27页 |
3.2 成都三国公司产品市场状态 | 第27-30页 |
3.3 成都三国存货管理现状分析 | 第30-38页 |
3.3.1 成都三国存货管理部门组织结构 | 第30-31页 |
3.3.2 成都三国存货管理分类 | 第31-32页 |
3.3.3 成都三国存货管理流程现状及分析 | 第32-35页 |
3.3.4 成都三国存货管理中减值品问题分析 | 第35-38页 |
第四部分 成都三国公司存货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 第38-43页 |
4.1 产品系列化、多样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 | 第38-39页 |
4.2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造成库存增加 | 第39-40页 |
4.3 市场竞争激烈,客户要求高,原有存货管理模式响应速度慢 | 第40-41页 |
4.4 存货增加,需要严格控制存货成本 | 第41-42页 |
4.5 公司IT技术应用水平低,未能实现相关业务间的集成和信息共享 | 第42-43页 |
第五部分 用矩阵分析法分析成都三国公司供应链存货管理模式 | 第43-71页 |
5.1 矩阵分析法 | 第43-47页 |
5.1.1 矩阵分析法的来源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 第43-44页 |
5.1.2 费舍尔运用矩阵分析法进行产品供应链设计 | 第44-46页 |
5.1.3 应用矩阵分析法构建2*2供应链存货管理矩阵 | 第46-47页 |
5.2 供应链存货管理的新思想——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第47-48页 |
5.3 供应链存货管理矩阵 | 第48-56页 |
5.3.1 观念构架 | 第48-50页 |
5.3.2 层面选择与衡量 | 第50-52页 |
5.3.3 矩阵分析 | 第52-56页 |
5.4 成都三国公司供应链存货管理矩阵 | 第56-58页 |
5.5 成都三国公司供应链存货管理策略 | 第58-64页 |
5.5.1 C类部品(零部件)—新型e化的经济订货批量存货模式 | 第58-61页 |
5.5.2 A、B类部品(零部件)—VMI存货管理模式 | 第61-62页 |
5.5.3 重庆地区大客户(产成品)—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 第62-64页 |
5.6 成都三国公司供应链存货管理的主要措施 | 第64-71页 |
5.6.1 采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 第64-65页 |
5.6.2 运用合适的进销存软件,建造顺畅的数据共享平台 | 第65-66页 |
5.6.3 慎重选择供应商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新的存货管理模式工作流顺畅 | 第66-68页 |
5.6.4 建立存货信息系统,及时提供存货信息 | 第68-70页 |
5.6.5 加强培训,提高相关存货管理人员的能力 | 第70-71页 |
第六部分 成都三国VMI、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设计方案与实施办法 | 第71-79页 |
6.1 设计VMI存货模式的流程及制定实施办法 | 第71-74页 |
6.1.1 存货模式流程设计 | 第71-72页 |
6.1.2 实施办法 | 第72-74页 |
6.2 实施VMI存货管理模式的预期效益 | 第74-75页 |
6.3 VMI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75-76页 |
6.4 设计联合库存模式流程及制定实施办法 | 第76-79页 |
6.4.1 设计联合库存模式流程 | 第76-77页 |
6.4.2 制定实施办法 | 第77-79页 |
6.5 实施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预期效益 | 第79页 |
第七部分 本论文创新之处及管理意义 | 第79-82页 |
7.1 论文创新 | 第79-80页 |
7.2 管理意义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