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4页 |
1 引言 | 第14-19页 |
1.1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7-19页 |
2 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与新旧建筑结合 | 第19-27页 |
2.1 旧建筑的价值和历史环境的保护 | 第19-22页 |
2.1.1 对旧建筑价值的认识 | 第19-21页 |
①旧建筑的历史价值 | 第19-20页 |
②旧建筑的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2.1.2 旧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 | 第21-22页 |
2.2 历史环境的更新与新建筑的产生 | 第22-24页 |
2.3 历史环境中新旧建筑结合的基本原则 | 第24-27页 |
3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新旧建筑结合 | 第27-42页 |
3.1 古代:追求新与旧的天然协调 | 第27-30页 |
3.2 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漠视,破旧立新 | 第30-31页 |
3.3 后现代主义:新旧结合中历史元素的介入 | 第31-34页 |
3.3.1 文脉主义与新旧建筑结合 | 第32-33页 |
3.3.2 隐喻主义与新旧建筑结合 | 第33页 |
3.3.3 装饰主义等流派与新旧建筑结合 | 第33-34页 |
3.4 当代设计的多元化对新旧结合的影响 | 第34-39页 |
3.4.1 高技风格对新旧建筑结合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解构风格对新旧建筑结合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3 地域主义对新旧建筑结合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4 可持续思想对新旧建筑结合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我国对新旧建筑结合的探索历程 | 第39-42页 |
4 新旧建筑结合的类型和设计手法 | 第42-66页 |
4.1 旧建筑的扩建设计 | 第42-53页 |
4.1.1 设置连接体 | 第43-44页 |
4.1.2 新建筑作为老建筑的背景 | 第44-45页 |
4.1.3 围合空间法 | 第45-47页 |
4.1.4 隐匿法 | 第47-48页 |
4.1.5 屋顶的重构 | 第48-51页 |
4.1.6 共同因素法 | 第51-52页 |
4.1.7 特定符号的移植 | 第52-53页 |
4.2 新建筑的插建设计 | 第53-66页 |
4.2.1 轴线对位法 | 第53-57页 |
①轴线连续性的运用 | 第53-55页 |
②复合轴 | 第55-57页 |
4.2.2 虚实对比法 | 第57-59页 |
4.2.3 抽象提取历史建筑的符号 | 第59-60页 |
4.2.4 虚幻法 | 第60-61页 |
4.2.5 景框法 | 第61-62页 |
4.2.6 历史残片的再演绎 | 第62-65页 |
4.2.7 化整为零法 | 第65-66页 |
5 新旧结合在形式方面的探索 | 第66-94页 |
5.1 设计中相似协调的手法 | 第66-68页 |
5.2 设计中对比的手法 | 第68-71页 |
5.3 设计中的淡化手法 | 第71-74页 |
5.3.1 凹凸法 | 第71-72页 |
5.3.2 采用虚空元素 | 第72-73页 |
5.3.3 广场空间过渡 | 第73-74页 |
5.3.4 旧建筑的弱化处理 | 第74页 |
5.4 涵盖与包容 | 第74-77页 |
5.5 新老界面的连续性设计 | 第77-94页 |
5.5.1 高度与体量的连续 | 第77-78页 |
5.5.2 尺度的连续 | 第78-80页 |
5.5.3 轮廓的连续 | 第80-82页 |
5.5.4 韵律的连续 | 第82-83页 |
5.5.5 材料的连续 | 第83-88页 |
①石材 | 第83-84页 |
②玻璃 | 第84-86页 |
③砖 | 第86-87页 |
④木材 | 第87-88页 |
⑤各种材料的混合运用 | 第88页 |
5.5.6 色彩的连续 | 第88-90页 |
5.5.7 细部及装饰物的连续 | 第90-94页 |
6 新旧结合在城市空间方面的探索 | 第94-113页 |
6.1 对历史环境的空间规律的研究 | 第94-95页 |
6.2 城市空间层面上的设计原则 | 第95-102页 |
6.2.1 城市的空间网络结构 | 第95-97页 |
6.2.2 尊重历史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标志性地位 | 第97-100页 |
6.2.3 历史城市空间轮廓线的延续 | 第100-102页 |
6.3 城市空间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 第102-113页 |
6.3.1 类型学手法 | 第102-103页 |
6.3.2 ”缝补”手法 | 第103-106页 |
6.3.3 城市空间肌理的延续 | 第106-107页 |
6.3.4 融入城市整体文脉结构 | 第107-110页 |
6.3.5 渗透--领域交叉 | 第110-113页 |
7 调研与实例分析 | 第113-119页 |
7.1 清华大学图书馆 | 第113-115页 |
7.2 重庆大学档案馆 | 第115-119页 |
8 结语 | 第119-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7页 |
附录: 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