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交感-感觉偶联作用的存在 | 第14-21页 |
·周围神经完全损伤后受损交感节后神经纤维与传入神经末梢之间的偶联 | 第15-16页 |
·周围神经部分损伤后未受损交感节后神经纤维与传入神经末梢之间的偶联 | 第16-19页 |
·周围神经损伤后交感神经纤维与DRG神经元胞体之间的偶联 | 第19-20页 |
·组织炎症后交感节后神经纤维与传入神经末梢之间的偶联 | 第20-21页 |
·交感-感觉偶联作用的受体机制 | 第21-22页 |
·交感-感觉偶联作用的细胞内机制 | 第22-24页 |
·PKA的结构和分类 | 第22-23页 |
·PKA的神经生物学功能 | 第23-24页 |
·交感-感觉偶联作用的神经机制 | 第24-26页 |
·周围神经损伤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改变 | 第26-29页 |
·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学 | 第26-27页 |
·正常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神经肽及其受体 | 第27页 |
·周围神经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神经肽及其受体的变化 | 第27-29页 |
·DRG直接压迫损伤后感觉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 | 第29-31页 |
·研究设想与依据 | 第31-32页 |
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33-45页 |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实验药品 | 第33-34页 |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实验器材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3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45-72页 |
·慢性压迫损伤DRG动物模型的特点 | 第45页 |
·损伤DRG神经元放电的节律形式 | 第45-46页 |
·损伤DRG神经元的肾上腺素能敏感性 | 第46页 |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作用 | 第46-52页 |
·损伤DRG神经元肾上腺素能敏感性的细胞内机制-cAMP/PKA系统 | 第52-53页 |
·Rp-cAMPS阻断NE的兴奋作用 | 第52页 |
·H-89阻断NE的兴奋作用 | 第52页 |
·SQ22,536阻断NE的兴奋作用 | 第52-53页 |
·6-OHDA化学性交感神经切断或胍乙啶耗竭交感末梢内NE对肾上腺素能敏感化作用的影响 | 第53-59页 |
·交感神经末梢对损伤DRG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育亨宾对损伤DRG神经元的作用 | 第59页 |
·α_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对育亨宾兴奋性作用的影响 | 第59页 |
·6-OHDA化学性交感神经切断或胍乙啶耗竭交感末梢内NE对育亨宾兴奋作用的影响 | 第59-60页 |
·神经肽Y对损伤DRG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 第60-66页 |
·损伤DRG中蛋白激酶A活性的测定 | 第66-69页 |
·神经肽Y在损伤DRG神经元中的变化 | 第69-72页 |
·损伤DRG神经元上神经肽Y的形态学改变 | 第69页 |
·损伤DRG神经元上神经肽Y受体的变化 | 第69-72页 |
5 讨论 | 第72-83页 |
·损伤DRG神经元的肾上腺素能敏感性 | 第72-73页 |
·损伤DRG神经元肾上腺素能敏感性的受体机制 | 第73-74页 |
·损伤DRG神经元肾上腺素能敏感性的细胞内机制-cAMP/PKA系统的作用 | 第74-77页 |
·交感神经末梢在损伤背根节神经元肾上腺素能敏感化中的作用 | 第77-78页 |
·交感神经末梢持续性抑制NE释放的机制 | 第78-81页 |
·神经肽Y及其受体在损伤DRG神经元中的变化 | 第81-83页 |
6 结论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