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5页 |
一、本文的选题动因与体系结构 | 第8-11页 |
二、社会主义就业理论综述 | 第11-15页 |
(一) 社会主义就业理论的渊源 | 第11-12页 |
(二) 我国社会主义就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14页 |
(三) 我国就业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三、西方经济学关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述评 | 第15-25页 |
(一) 西方经济学关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二) 西方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 | 第19-22页 |
(三) 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转轨国家就业问题的理论 | 第22-23页 |
(四) 西方经济学关于增长与就业关系理论批判与借鉴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中国城镇失业问题与政府的治理政策 | 第25-45页 |
一、中国城镇失业程度分析 | 第25-29页 |
(一) 失业人口的界定和失业率统计 | 第25-27页 |
(二) 我国城镇失业人口数量和实际失业率分析 | 第27-29页 |
二、城镇失业问题成因 | 第29-37页 |
(一) 自然失业 | 第29-30页 |
(二) 周期性失业 | 第30-32页 |
(三) 隐性失业显性化 | 第32-33页 |
(四) 体制性失业 | 第33-35页 |
(五)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5-37页 |
三、政府失业治理政策的得失 | 第37-45页 |
(一) 解决城镇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37-38页 |
(二) 再就业工程的实施 | 第38-41页 |
(三) 政府失业治理政策的局限性 | 第41-45页 |
第三章 经济增长在中国城镇失业治理中的作用 | 第45-73页 |
一、中国城镇失业的基本特征及治理途径 | 第45-53页 |
(一) 失业的两种基本类型及其一般治理途径 | 第45-47页 |
(二) 我国城镇失业基本特征判断 | 第47-49页 |
(三) 我国城镇失业治理途径选择 | 第49-53页 |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 第53-65页 |
(一) 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53-57页 |
(二) 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国际考察 | 第57-62页 |
(三)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历史回顾 | 第62-65页 |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与可能 | 第65-73页 |
(一) 国际比较潜力 | 第65-67页 |
(二) 资本积累潜力 | 第67-68页 |
(三) 结构变革潜力 | 第68-69页 |
(四) 制度调整潜力 | 第69-70页 |
(五) 资源开发潜力 | 第70-73页 |
第四章 非充分就业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 | 第73-103页 |
一、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思路 | 第73-78页 |
(一) 关于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探讨 | 第73-78页 |
(二) 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 | 第78页 |
二、短期增长政策: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 | 第78-86页 |
(一) 经济启动与财政、货币政策 | 第78-80页 |
(二) 近年来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评价 | 第80-83页 |
(三) 下一步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取向 | 第83-85页 |
(四) 关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问题 | 第85-86页 |
三、长期增长政策(I):经济制度的调整 | 第86-95页 |
(一) 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 | 第86-90页 |
(二) 国有经济改革的主要政策 | 第90-92页 |
(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 | 第92-95页 |
四、长期增长政策(II):经济结构的变革 | 第95-103页 |
(一) 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 第95-98页 |
(二)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 第98-100页 |
(三) 城乡结构转换政策 | 第100-101页 |
(四)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 第101-103页 |
附录一 辽宁省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调查 | 第103-113页 |
附录二 广东省再就业工程实施情况调查 | 第113-11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后记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