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枢纽点线能力协调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铁路枢纽点线能力协调概述 | 第15-25页 |
·铁路枢纽点线能力协调的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系统理论 | 第15-16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16-17页 |
·系统协调度的含义 | 第17-19页 |
·铁路枢纽点线能力协调的基本内容 | 第19-22页 |
·枢纽内点系统能力的协调 | 第19-21页 |
·枢纽内线路系统与车站能力的协调 | 第21-22页 |
·枢纽与衔接线路系统能力的协调 | 第22页 |
·铁路枢纽点线能力协调的基本原则 | 第22-25页 |
第三章 不均衡运输对枢纽作业的影响分析 | 第25-32页 |
·枢纽车流不均衡性分析 | 第25-26页 |
·列流到发时间不均衡性 | 第25页 |
·列车到发空间不均衡性 | 第25-26页 |
·车流不均衡运输产生的原因 | 第26-27页 |
·不均衡性对枢纽内系统能力的影响 | 第27-32页 |
·不均衡运输对区间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均衡运输对编组站内部系统作业能力的影响 | 第27-31页 |
·不均衡运输对货运站技术作业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均衡运输对客运站技术作业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铁路枢纽点线能力协调度的计算 | 第32-43页 |
·枢纽编组站系统能力的协调分析 | 第32-35页 |
·编组站系统能力的协调状态方程 | 第32-33页 |
·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度计算公式 | 第33-35页 |
·协调度计算公式参数的确定 | 第35页 |
·衔接线路与车站能力的协调分析 | 第35-43页 |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 第35-37页 |
·衔接线路与编组站系统能力的协调度计算 | 第37-40页 |
·衔接干线与客运站能力的协调度计算 | 第40-41页 |
·衔接干线与货运站能力的协调度计算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襄樊铁路枢纽点线能力协调性研究 | 第43-63页 |
·襄樊铁路枢纽概述 | 第43-48页 |
·襄樊铁路枢纽内车站简述 | 第43-46页 |
·枢纽衔接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 第46-48页 |
·襄樊枢纽点线能力协调性分析 | 第48-57页 |
·襄樊北内部各子系统能力协调研究 | 第48-53页 |
·枢纽衔接干线与车站能力的协调性分析 | 第53-57页 |
·提高襄樊枢纽综合能力的措施 | 第57-63页 |
·加强点能力的措施 | 第57-58页 |
·枢纽内区间能力的加强 | 第58-59页 |
·枢纽主要干支线线路疏解 | 第59-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总结 | 第63-64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附图1 襄樊北站布置示意图 | 第69-70页 |
附图2 襄樊铁路枢纽总布置示意图 | 第70-71页 |
附图3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