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一、判例指导制度概述 | 第11-17页 |
(一) 判例指导制度的内涵 | 第11-13页 |
1. 名称之争 | 第12页 |
2. 判例指导制度不同于案例指导实践 | 第12-13页 |
(二) 判例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 第13-15页 |
(三) 判例指导制度与英美法系判例制度的区别 | 第15-17页 |
二、判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30页 |
(一) 判例指导制度是对法律局限性的有效弥补和克服 | 第17-22页 |
1. 制定法的局限性 | 第17-19页 |
2. “政策法”的缺陷 | 第19-21页 |
3. 判例指导制度在立法层面的弥补作用 | 第21-22页 |
(二)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有利于提高司法综合水平 | 第22-26页 |
1. 统一司法尺度和规范司法自由裁量 | 第22-24页 |
2. 提高法官素质和增强司法认同 | 第24-25页 |
3. 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 | 第25页 |
4. 保障司法独立 | 第25-26页 |
(三) 判例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发展 | 第26-30页 |
三、我国构建判例指导制度的意义和可行性 | 第30-40页 |
(一) 构建判例指导制度的意义 | 第30-36页 |
1.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能够有效解决案件请示制度和司法行政化带来的困境 | 第30-34页 |
2. 判例指导制度使得抽象的司法解释向具体化发展 | 第34-35页 |
3. 判例指导制度的其他积极意义 | 第35-36页 |
(二)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的可行性 | 第36-40页 |
1.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 | 第36页 |
2.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 第36-37页 |
3. 中国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的现实基础 | 第37-38页 |
4. 学者对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的反对意见 | 第38-40页 |
四、构建判例指导制度的几点具体设想 | 第40-47页 |
(一) 指导性判例的创制原则 | 第40-42页 |
1. 合法性原则 | 第40页 |
2. 合理性原则 | 第40-41页 |
3. 明确、具体性原则 | 第41页 |
4. 及时与慎重相结合的原则 | 第41-42页 |
(二) 指导性判例的创制和公布主体 | 第42-43页 |
(三) 入选指导性判例的条件 | 第43页 |
(四) 指导性判例创制的程序 | 第43-45页 |
(五) 指导性判例的效力 | 第45页 |
(六)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需要克服的障碍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