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5-1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工程 | 第16-17页 |
·高等工程教育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内涵 | 第18-21页 |
·工科 | 第18页 |
·大学生实践能力 | 第18-19页 |
·工科学术型硕士生 | 第19页 |
·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 | 第19-21页 |
·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实践能力 | 第19-20页 |
·加强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 第21-26页 |
·问卷调查说明 | 第21页 |
·调查结果统计 | 第21-25页 |
·实践能力的总体情况调查 | 第21-22页 |
·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调查 | 第22页 |
·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调查 | 第22-23页 |
·实践能力各要素调查 | 第23-24页 |
·目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和可行的建议措施 | 第24-25页 |
·调查结论总结 | 第25-26页 |
·高校及个人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 第25页 |
·高校师资队伍素质和课程设置有待提高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我国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6-31页 |
·高校培养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发展战略和目标地位模糊 | 第26页 |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 第26-27页 |
·教学内容、方法落后 | 第27页 |
·面向工程实际不足 | 第27页 |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 第27页 |
·高校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缺乏科学合理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 第27-28页 |
·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 第28页 |
·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对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目标认知不足 | 第28-29页 |
·对实践环节重视度不够 | 第29页 |
·缺少改革教学方式和突破陈旧教学内容的观念 | 第29页 |
·对产学研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29-30页 |
·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侧重点存有偏离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国外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经验 | 第31-37页 |
·麻省理工学院 | 第31-32页 |
·宽松自主的入学条件 | 第31页 |
·丰富多样的课程 | 第31-32页 |
·多学科化的实验方法 | 第32页 |
·立足实践的科研方式 | 第32页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第32-33页 |
·侧重应用性课程 | 第32-33页 |
·重视主动学习 | 第33页 |
·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 第33页 |
·剑桥大学 | 第33-34页 |
·校企合作频繁 | 第33-34页 |
·无指定的教材 | 第34页 |
·要求参加实际科研 | 第34页 |
·印度理工学院 | 第34-35页 |
·较多的国际合作 | 第34页 |
·优秀的教师队伍 | 第34-35页 |
·大量的跨学科课程 | 第35页 |
·紧密的校企联合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多样化的课程 | 第35页 |
·前沿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 第35页 |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35-36页 |
·注重产学研方式 | 第36页 |
·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 第36-37页 |
第六章 国内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案例 | 第37-43页 |
·清华大学 | 第37页 |
·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 第37页 |
·天津大学 | 第37-38页 |
·聘请企业专职教师 | 第38页 |
·开设多样化课程 | 第38页 |
·建设(e-Learning)平台 | 第38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第38-39页 |
·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 第38-39页 |
·先进的筛选成绩方法 | 第39页 |
·开放性的实验平台 | 第39页 |
·华中科技大学 | 第39-40页 |
·课程设置丰富化 | 第39-40页 |
·社会实践多样化 | 第40页 |
·校企合作、国内外联合培养丰富化 | 第40页 |
·上海交通大学 | 第40-41页 |
·紧密的产学研 | 第40页 |
·多样化的课程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多样化的课程 | 第41页 |
·先进的教学、实验平台 | 第41页 |
·注重产学研模式 | 第41页 |
·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 | 第41-42页 |
·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 第42-43页 |
第七章 对我国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 第43-49页 |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设置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 第43页 |
·科学设置培养课程,增设跨学科、交叉学科模块 | 第43-45页 |
·优化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 | 第44页 |
·加强实验课程和项目课程 | 第44页 |
·增设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 | 第44-45页 |
·瞄准国际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 第45-46页 |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第45页 |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 第45页 |
·改革评价方式 | 第45-46页 |
·产学研相结合 | 第46-47页 |
·面向国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第46页 |
·校企依托共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第46-47页 |
·校所联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第47页 |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 第47-49页 |
·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 | 第48页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