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和灰飞虱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12页 |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状和水稻条纹病毒粒子形态 | 第12页 |
·水稻条纹病毒传毒介体灰飞虱生活史 | 第12-13页 |
·水稻条纹病毒基因组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RSV 与介体灰飞虱互作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5-16页 |
·病毒覆盖技术(VOPBA) | 第16-17页 |
·荧光定量 PCR 技术 | 第17-18页 |
·原核表达技术 | 第18-19页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以 CP 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 | 第20-3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31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引物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31页 |
·高带毒灰飞虱总 RNA 提取 | 第21页 |
·将 RNA 反转为第一链 cDNA | 第21-22页 |
·PCR 扩增 CP 基因 | 第22-23页 |
·割胶回收 CP 基因 | 第23页 |
·TA 连接 | 第23-24页 |
·大肠杆菌 DH5a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4页 |
·转化 | 第24-25页 |
·用菌落 PCR 实现对阳性克隆筛选 | 第25页 |
·质粒提取 | 第25-26页 |
·小体积酶切验证 | 第26页 |
·pGBKT7 载体验证和 pGBKT7-CP 载体构建 | 第26-27页 |
·酵母菌株 AH109 表型验证和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7-28页 |
·重组 pGBKT7-CP 质粒的自激活和毒性实验 | 第28页 |
·cDNA 文库质粒转化含诱饵质粒的 AH109 菌株 | 第28-29页 |
·含互作蛋白的酵母菌株筛选 | 第29-30页 |
·酵母质粒提取 | 第30-31页 |
·PCR 验证插入片段大小以及互作蛋白因子的确定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RSV CP 基因的克隆、pGBKT7-CP 载体构建 | 第31-32页 |
·诱饵质粒的自激活验证和毒性验证 | 第32页 |
·阳性酵母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PCR 验证插入片段大小 | 第33-3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酵母双杂交和 RSV 粒子覆盖验证 RP L18E(L18)蛋白和 CUTICULA PROTEIN (CPR)蛋白与 RSV CP 蛋白的互作 | 第38-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4页 |
·材料 | 第38页 |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8页 |
·所用引物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44页 |
·Rp L18e 酵母双杂交载体和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39页 |
·CPR 基因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 第39页 |
·CPR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39-40页 |
·CPR 蛋白跨膜区在线分析 | 第40页 |
·CPR47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40页 |
·原核表达载体转化 BL21(DE3)感受态细胞 | 第40页 |
·L18 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0-41页 |
·CPR 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41页 |
·CPR47 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41页 |
·诱导蛋白的 SDS-PAGE | 第41页 |
·RSV 病毒粒子提取 | 第41-42页 |
·western blot 验证目的蛋白是否被诱导表达出来 | 第42-43页 |
·病毒覆盖分析(virus overlay assay)L18、CPR 蛋白与 RSV CP 的互作 | 第43页 |
·两质粒共转化酵母细胞,验证 RSV CP 与 L18,CPR 互作情况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pGADT7-L18、pGBKT7-L18、32a-L18 载体构建 | 第44-46页 |
·pGADT7-CPR、pGBKT7-CPR 载体构建 | 第46页 |
·pET32a-CPR、pGEX-4T-1-CPR 载体构建 | 第46-47页 |
·pET32a-CPR47 载体构建 | 第47-48页 |
·L18 蛋白与 RSV CP 蛋白互作酵母双杂交验证 | 第48-49页 |
·CPR 蛋白与 RSV CP 蛋白互作酵母双杂交验证 | 第49页 |
·L18 蛋白的原核表达以及抗 His 标签抗体 Western blot | 第49-50页 |
·CPR 蛋白和 CPR47 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50-51页 |
·CPR 蛋白结构预测 | 第51-52页 |
·病毒覆盖技术验证 CPR47 蛋白、L18 蛋白与 RSV CP 蛋白的互作 | 第52-5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用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带毒和无毒灰飞虱体内 L18 基因表达情况45 | 第56-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59页 |
·材料 | 第56页 |
·供试材料 | 第56页 |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荧光定量 PCR 引物的设计 | 第56页 |
·方法 | 第56-59页 |
·RNA 的抽提和质量检测 | 第56-57页 |
·cDNA 的合成 | 第57页 |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7-58页 |
·分析扩增曲线和融解曲线 | 第58页 |
·荧光定量 PCR 检测高带毒和无毒灰飞虱体内 L18 基因的表达量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所提总 RNA 的质量检测 | 第59页 |
·L18 基因和 Actin 基因的融解曲线 | 第59-60页 |
·L18 基因和 actin 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0-61页 |
·根据已做的标准曲线,确定带毒和无毒灰飞虱 L18 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61-6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全文小结和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