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4编码算法研究及嵌入式应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理论上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应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视频编码概述及标准的发展 | 第15-27页 |
| ·视频颜色空间与格式 | 第15-18页 |
| ·视频颜色空间 | 第15-17页 |
| ·视频格式 | 第17-18页 |
| ·视频编码的性能评价标准 | 第18-20页 |
| ·主观质量的评定 | 第18页 |
| ·客观质量的评定 | 第18-20页 |
| ·视频编码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20页 |
| ·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 ·预测编码 | 第21页 |
| ·变换编码 | 第21-22页 |
| ·熵编码 | 第22页 |
|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 第22-23页 |
| ·主要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 第23-26页 |
| ·H.26X系列标准 | 第23-25页 |
| ·MPEG-X系列标准 | 第25-26页 |
| ·AVS标准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H.264编码标准分析 | 第27-36页 |
| ·H.264编码器结构 | 第27-28页 |
| ·H.264的档次划分 | 第28-29页 |
| ·H.264关键技术分析 | 第29-33页 |
| ·分层结构 | 第29-30页 |
| ·帧内预测编码 | 第30-31页 |
| ·帧间预测编码 | 第31-32页 |
| ·小尺寸的4×4整数变换 | 第32页 |
| ·统一的熵编码 | 第32页 |
| ·去块效应滤波器 | 第32-33页 |
| ·SP/SI帧技术 | 第33页 |
| ·H.264编码性能分析 | 第33-35页 |
| ·主观性能 | 第33-34页 |
| ·客观性能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H.264的运动估计和模式选择的研究 | 第36-52页 |
| ·运动估计的基本思想 | 第36-37页 |
| ·运动估计的块匹配准则 | 第37-38页 |
| ·运动估计的搜索算法分析 | 第38-43页 |
| ·全搜索算法 | 第38页 |
| ·二维对数搜索算法 | 第38-39页 |
| ·三步搜索算法 | 第39页 |
| ·菱形搜索算法 | 第39-40页 |
| ·六边形搜索算法 | 第40-41页 |
| ·混合的非对称多六边形搜索算法 | 第41-43页 |
| ·性能分析 | 第43页 |
| ·基于率失真优化的模式选择 | 第43-51页 |
| ·率失真的基本理论 | 第44-45页 |
| ·基于Lagrangian率失真优化算法 | 第45-47页 |
| ·率失真优化的宏块编码模式选择算法分析 | 第47-50页 |
| ·率失真优化模式选择算法的改进 | 第50页 |
|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嵌入式实时视频采集编码系统的实现 | 第52-72页 |
| ·系统框架设计 | 第52-53页 |
| ·EXA-400嵌入式开发平台 | 第53-55页 |
| ·PXA255处理器 | 第53-54页 |
| ·存储系统 | 第54页 |
| ·外围控制模块 | 第54-55页 |
| ·时钟及电源管理 | 第55页 |
| ·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 | 第55-61页 |
|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第56-58页 |
| ·BootLoader的移植 | 第58-59页 |
| ·移植内核 | 第59-60页 |
| ·构建根文件系统 | 第60页 |
|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测试 | 第60-61页 |
| ·Linux下的视频采集的实现 | 第61-64页 |
| ·Linux内核中视频采集相关配置 | 第61页 |
| ·V4L程序开发方法 | 第61-63页 |
| ·V4L视频采集的实现 | 第63-64页 |
| ·H.264编码软件的选取 | 第64-67页 |
| ·X264编码软件的优化 | 第67-70页 |
| ·GCC优化选项 | 第67页 |
| ·C语言优化 | 第67-69页 |
| ·ARM汇编优化 | 第69-70页 |
| ·实验结果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总结 | 第72页 |
| ·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