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世界各国体育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竞技的秩序意蕴研究--竞技体育的政治学分析

内容提要第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第8-12页
  §1.竞技秩序的生成和发展要求第8-10页
  §2.体育界关于竞技秩序问题的初步探讨第10-11页
  §3.以政治学视角研究竞技秩序问题的尝试第11-12页
 二、本文的研究视域第12-15页
  §1.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概述第12-13页
  §2.“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视域中的竞技秩序史第13-15页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第15-18页
第二章 竞技中的秩序理念解读第18-45页
 一、以马克思人性观为视野理解竞技第18-27页
  (一) 马克思人性观的历史维度第19-23页
  (二) 竞技理念流行见解的缺陷第23-24页
  (三) 育人夺标是竞技理念的应然本质第24-27页
 二、竞技如何体现秩序第27-34页
  (一) 秩序理念产生的人性基础第28-29页
  (二) 秩序理念科学界说的人性意蕴第29-31页
  (三) 竞技秩序的独特内涵第31-34页
 三、竞技追求秩序的历程和意义第34-45页
  (一) 追求历程第34-37页
  (二) 追求意义第37-39页
  (三) 追求的中国图景第39-45页
第三章 竞技追求秩序的历程第45-65页
 一、群体本位阶段竞技对秩序的追求第45-52页
  (一) 城邦政治是古希腊竞技秩序建立的背景第46-48页
  (二) 神圣休战是古希腊竞技秩序的最高成果第48-50页
  (三) 古希腊竞技秩序的瓦解第50-52页
 二、个体本位阶段竞技对秩序的追求第52-58页
  (一) 现代竞技兴起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渊源第52-55页
  (二) 现代竞技秩序面临的挑战第55-57页
  (三) 维护现代竞技秩序的既有对策第57-58页
 三、类本位阶段竞技对秩序的追求第58-65页
  (一) 类本位的文化走向及其对现代竞技秩序的反思第59-60页
  (二) 类本位阶段竞技秩序的趋向性特征第60-65页
第四章 竞技追求秩序的意义第65-87页
 一、与类本位政治意识相契合第65-73页
  (一) 当代类本位政治意识的自觉第65-70页
  (二) 竞技秩序发展的价值趋向第70-73页
 二、促进异质文化团结第73-81页
  (一) 竞技秩序促进异质文化的共同繁荣第74-78页
  (二) 和谐世界与理想竞技秩序下的文化团结第78-81页
 三、优化中国竞技的发展战略第81-87页
  (一) 国际大背景下的中国竞技第81-83页
  (二) 北京奥运与中国竞技秩序的优化第83-87页
第五章 中国和谐竞技观构建的思路与对策建议第87-125页
 一、中国竞技观转变的背景因素第87-95页
  (一) 国内政治因素第88-90页
  (二) 国际政治因素第90-93页
  (三) 中国竞技秩序现状第93-95页
 二、和谐竞技观的内涵与类文明宗旨第95-103页
  (一) 构建国家和谐竞技观的意义第95-98页
  (二) 树立“育人夺标,和谐世界”的和谐竞技观第98-103页
 三、构建和谐竞技观的对策建议第103-125页
  (一) 树立构建优良竞技秩序的理念第104-108页
  (二) 以硬约束保障竞技秩序第108-112页
  (三) 以软约束保障竞技秩序第112-115页
  (四) 培育良好竞技秩序的主观载体第115-125页
结语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31-132页
后记第132-133页
中文摘要第133-136页
ABSTRACT第136-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对教育人文价值基础的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