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清宫戏概述 | 第10-30页 |
一、“清宫戏”概念辨析 | 第11页 |
二、清宫戏的历史沿革 | 第11-17页 |
三、清宫戏盛行的原因 | 第17-30页 |
(一) 时间因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 | 第19-21页 |
(二) 内容因素:历史观照与文化碰撞 | 第21-23页 |
(三) 市场因素:后现代消费文化特征 | 第23-30页 |
第二章 清宫戏的类型及其艺术特征 | 第30-48页 |
一、历史、历史剧与历史故事剧 | 第30-32页 |
二、历史正剧和准正剧 | 第32-34页 |
三、历史故事剧:拟正剧、秘史类剧、戏说类剧 | 第34-48页 |
第三章 清宫戏的受众意识评价 | 第48-64页 |
一、“明君”意识、“清官”意识与法治意识的错位 | 第48-54页 |
二、过度发达的政治智慧与权谋文化 | 第54-64页 |
第四章 历史剧也是一种历史文本:清宫戏历史观与历史书写的新变 | 第64-92页 |
一、历史的通俗化与庸俗化 | 第65-71页 |
二 历史观的演进与清宫戏的历史反思 | 第71-77页 |
三、英雄史观的变异 | 第77-92页 |
第五章 清宫戏历史人物再创造的误区 | 第92-99页 |
一、历史的翻案与虚构 | 第92-95页 |
二、人物的符号化和反符号化 | 第95-99页 |
第六章 清宫戏对儒家文化的解读与演绎 | 第99-125页 |
一、“仁”与德治的政治实践意义 | 第100-110页 |
二、“敬天法祖”与“天人感应”说的深度影响 | 第110-118页 |
三、“中庸”作为一种哲学尺度 | 第118-125页 |
第七章 清宫戏的符号体系及其意义指向 | 第125-144页 |
一、龙凤图腾象征的皇权符号体系 | 第125-129页 |
二、色彩符号的伦理意义 | 第129-134页 |
三、人物符号的阐释意义 | 第134-144页 |
第八章 清宫戏的叙事模式 | 第144-156页 |
一、清宫戏的故事性与章回小说传统 | 第144-150页 |
二、清宫戏的类型化与清宫戏叙事的模式化 | 第150-156页 |
结语 | 第156-159页 |
一、历史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 | 第156-157页 |
二、历史反思与历史重写 | 第157页 |
三、英雄史观的转变 | 第157-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
附录 | 第166-171页 |
论文摘要 | 第171-175页 |
Abstract | 第175-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