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对国内外研究简要评价 | 第20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 | 第20-21页 |
·制度、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2章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25-34页 |
·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 第25-26页 |
·制度均衡理论 | 第25-26页 |
·制度非均衡理论 | 第26页 |
·具体制度安排创新的供求理论 | 第26-28页 |
·具体制度安排需求诱致型创新理论 | 第27页 |
·具体制度安排供给主导型创新理论 | 第27-28页 |
·制度创新的产权理论 | 第28-30页 |
·产权演进理论 | 第28-29页 |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 第29-30页 |
·制度创新的国家理论 | 第30-33页 |
·国家起源理论 | 第30-31页 |
·国家和产权关系理论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先进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借鉴 | 第34-58页 |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及绩效 | 第34-39页 |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 | 第34-38页 |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绩效 | 第38-39页 |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及绩效 | 第39-43页 |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制度 | 第39-42页 |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绩效 | 第42-43页 |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及绩效 | 第43-46页 |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制度 | 第43-45页 |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绩效 | 第45-46页 |
·我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及绩效 | 第46-49页 |
·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度 | 第46-49页 |
·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绩效 | 第49页 |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的启示 | 第49-57页 |
·充分发挥政府对制度供给的作用 | 第49-50页 |
·注重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制度创新 | 第50-51页 |
·做到制度创新的系统配套 | 第51-52页 |
·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非正式制度 | 第52-54页 |
·创新人才制度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 | 第54-55页 |
·特别重视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系统及创新机制和模式 | 第58-84页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过程及特点 | 第58-60页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过程 | 第58页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 | 第58-60页 |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系统组成 | 第60-68页 |
·制度系统内涵 | 第60-61页 |
·制度系统的特征 | 第61-63页 |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系统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 | 第63-68页 |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功能 | 第68-71页 |
·有关制度功能的一般论述 | 第68-69页 |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功能分析 | 第69-71页 |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机制 | 第71-77页 |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模式 | 第77-82页 |
·社会行为规范准则等非正式制度由国家主导创新 | 第77-78页 |
·法律环境和管理体制等正式制度由国家主导供给 | 第78-79页 |
·具体制度安排创新国家供给主导和微观主体需求诱导相结合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实证分析 | 第84-114页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制度变迁历程 | 第84-92页 |
·计划经济时期 | 第84-85页 |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 第85-88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 第88-91页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变迁总结 | 第91-92页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绩效 | 第92-94页 |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 第92-93页 |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 第93页 |
·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 第93页 |
·高新技术开发区成效显著 | 第93-94页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效率 | 第94-101页 |
·制度效率及其决定 | 第94-96页 |
·制度效率模型和指标选择 | 第96页 |
·制度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建立 | 第96-101页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01-113页 |
·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认识欠缺 | 第101-102页 |
·法律环境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102-104页 |
·具体制度安排不到位 | 第104-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6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对策建议 | 第114-139页 |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原则 | 第114-115页 |
·突出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创新和以人为本 | 第114页 |
·制度创新国家供给主导和微观主体有效参与相结合 | 第114-115页 |
·借鉴式制度创新和自创式制度创新相结合 | 第115页 |
·高新技术产业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 第115-119页 |
·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文化 | 第115-117页 |
·充分认识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 | 第117-118页 |
·正确定位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 | 第118-119页 |
·高新技术产业法律环境和管理制度创新 | 第119-122页 |
·法律环境创新 | 第119-121页 |
·管理制度创新 | 第121-122页 |
·高新技术产业具体制度安排创新 | 第122-138页 |
·财政制度创新 | 第122-125页 |
·税收制度的创新 | 第125-126页 |
·风险投资制度创新 | 第126-127页 |
·知识产权制度创新 | 第127-130页 |
·人才制度创新 | 第130-132页 |
·科技制度创新 | 第132-134页 |
·企业制度创新 | 第134-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结论 | 第139-140页 |
·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