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1页 |
·芽菜的概述 | 第9-11页 |
·芽菜的起源 | 第9页 |
·豆芽在国内外的发展 | 第9-10页 |
·芽菜的营养 | 第10页 |
·芽菜生产的优越性 | 第10-11页 |
·电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电场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 第12-16页 |
·电场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电场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电场处理对生物膜的影响 | 第14-15页 |
·电场处理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15页 |
·电场对植物光合器官和功能的影响 | 第15页 |
·电场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 | 第15-16页 |
·电场生物效应的特点 | 第16-18页 |
·剂量不等性 | 第16-17页 |
·参数多元性 | 第17页 |
·多向性及阈值 | 第17页 |
·阶段性 | 第17-18页 |
·消退效应 | 第18页 |
·电场在农业及果蔬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电场预处理植物种子 | 第18页 |
·电场选种 | 第18-19页 |
·空间电场防病促生技术 | 第19页 |
·电场保鲜技术 | 第19页 |
·高压电场干燥技术 | 第19-20页 |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压静电场预处理黄豆种子对其幼芽生物成份的影响 | 第21-32页 |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试剂配制 | 第22-23页 |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第23-26页 |
·抗坏血酸测定的化学原理 | 第23-24页 |
·抗坏血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4页 |
·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抗坏血酸含量的计算 | 第25页 |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量结果 | 第25-26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6-29页 |
·可溶性蛋白测定的化学原理 | 第26-27页 |
·可溶性蛋白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7页 |
·样品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计算 | 第28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量结果 | 第28-29页 |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9-32页 |
·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化学原理 | 第29页 |
·总黄酮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30页 |
·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总黄酮含量的测量结果 | 第30-32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电场强度对豆芽生物成份的影响 | 第32-37页 |
·电场强度对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电场强度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电场强度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电场处理时间对豆芽生物成份的影响 | 第37-42页 |
·处理时间对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处理时间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处理时间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电场对豆芽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电场对豆芽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4章 电场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理 | 第44-51页 |
·电场生物学效应微观机理的生化研究 | 第44-45页 |
·电场生物学效应微观机理的物理研究 | 第45-51页 |
·介质极化微观理论 | 第45-46页 |
·一维自由谐振子能级理论 | 第46-47页 |
·势垒贯穿 | 第47-48页 |
·离子响应电流 | 第48-49页 |
·水分子极化理论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3页 |
·主要内容 | 第51-52页 |
·前景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