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及其价值取向 | 第10-19页 |
第一节 劳动争议与劳动争议仲裁 | 第10-14页 |
一、劳动争议及其主要类型 | 第10-13页 |
二、劳动争议仲裁及其性质分析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14-19页 |
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14-16页 |
二、西方发达国家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16页 |
三、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应取的价值取向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现状 | 第19-24页 |
一、仲裁机构 | 第20-21页 |
二、仲裁的受案范围 | 第21-22页 |
三、仲裁的管辖 | 第22页 |
四、仲裁参加人 | 第22页 |
五、仲裁的程序 | 第22-24页 |
六、不服仲裁裁决的起诉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 | 第24-28页 |
一、背离仲裁的基本属性,行政化趋向严重 | 第24-26页 |
二、仲裁机构的“三方原则”有名无实 | 第26-27页 |
三、仲裁前置的程序安排不利于提高劳动争议的处理效率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美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及评析 | 第28-37页 |
第一节 美国劳动争议仲裁的沿革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美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 第29-36页 |
一、仲裁员与仲裁机构 | 第30页 |
二、仲裁形式 | 第30-32页 |
三、仲裁程序 | 第32-34页 |
四、仲裁的验证法则 | 第34页 |
五、对雇员惩罚案件的仲裁 | 第34-35页 |
六、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 | 第35页 |
七、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对仲裁的态度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对美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评析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中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比较与借鉴 | 第37-46页 |
第一节 仲裁性质与方式之比较 | 第37-39页 |
一、美国的仲裁性质与方式 | 第37-38页 |
二、我国的仲裁性质与方式 | 第38-39页 |
三、两国仲裁性质与方式比较 | 第39页 |
第二节 仲裁机构之比较 | 第39-41页 |
一、美国的仲裁机构 | 第39-40页 |
二、我国的仲裁机构 | 第40-41页 |
三、两国仲裁机构比较 | 第41页 |
第三节 仲裁程序之比较 | 第41-42页 |
一、美国仲裁的程序 | 第41-42页 |
二、我国仲裁的程序 | 第42页 |
三、两国仲裁程序比较 | 第42页 |
第四节 仲裁与诉讼关系之比较 | 第42-44页 |
一、美国仲裁与诉讼的关系 | 第42-43页 |
二、我国仲裁与诉讼的关系 | 第43-44页 |
三、两国仲裁与诉讼关系比较 | 第44页 |
第五节 美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4-46页 |
一、强化仲裁属性 | 第44-45页 |
二、改革仲裁机构 | 第45页 |
三、简化仲裁程序 | 第45页 |
四、理顺裁审关系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 | 第46-54页 |
第一节 仲裁设立制度的完善 | 第46-51页 |
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仲裁 | 第46-49页 |
二、建立完全独立的仲裁机构 | 第49-51页 |
第二节 仲裁组织中三方机制的完善 | 第51-52页 |
一、完善仲裁委员会中的三方机制 | 第51页 |
二、完善办事机构及仲裁庭中的三方机制 | 第51-52页 |
第三节 仲裁与诉讼衔接制度的完善 | 第52-53页 |
一、废除“一裁二审”的制度 | 第52-53页 |
二、建立“或裁或审,各自终局”的制度 | 第53页 |
第四节 仲裁监督制度的完善 | 第53-54页 |
一、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实现行业自律 | 第53-54页 |
二、由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仲裁进行司法监督 | 第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