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9-17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第11页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1页 |
(二)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HSG 不适应症和剔除标准) | 第11页 |
四、一般资料 | 第11-14页 |
(一) 年龄 | 第12页 |
(二) 病史 | 第12页 |
(三) 病程 | 第12-13页 |
(四) HSG 情况 | 第13页 |
(五) 病房病人辨证分型情况 | 第13-14页 |
五、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一) 门诊病人治疗方法 | 第14页 |
(二) 病房病人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六、观察内容 | 第15-16页 |
七、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页 |
八、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结果 | 第17-26页 |
一、疗效分析 | 第17-19页 |
(一) 单纯中药口服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分析 | 第17页 |
(二) 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分析 | 第17-18页 |
(三) 宫腔镜配合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分析 | 第18-19页 |
二、用药情况统计 | 第19-22页 |
(一) 中药口服药物分析 | 第19-21页 |
(二) 中药灌肠药物分析 | 第21-22页 |
三、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第22-26页 |
(一) 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 第22页 |
(二) 不孕类别与疗效的关系 | 第22页 |
(三)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 第22-23页 |
(四)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 第23页 |
(五) 人工流产史与疗效的关系 | 第23页 |
(六) 输卵管阻塞类型与疗效的关系 | 第23-24页 |
(七) 输卵管积水与疗效的关系 | 第24页 |
(八) 不良反应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35页 |
一、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病因病机探讨 | 第26页 |
二、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治则治法探讨 | 第26-27页 |
三、通管种子汤组方分析 | 第27-29页 |
四、综合疗法疗效及作用机理探讨 | 第29-30页 |
(一) 中药口服方疗效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29页 |
(二) 中药灌肠疗效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29页 |
(三) 宫腔注药术疗效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四) 静脉用药疗效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30页 |
五、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术疗效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30-31页 |
六、疗效及相关因素评析 | 第31-32页 |
七、不足与启示 | 第32-35页 |
(一) 建立专门的病历规范 | 第32页 |
(二) 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 | 第32页 |
(三) 建立定期随访制度 | 第32-33页 |
(四) 常用方剂设立方名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综述 | 第37-46页 |
一、中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相关认识 | 第37-39页 |
(一)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7-38页 |
(二) 对治法方药的研究 | 第38-39页 |
二、西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认识 | 第39-42页 |
(一) 对病因病理的认识 | 第39-40页 |
(二) 西医诊治进展 | 第40-42页 |
三、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