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

奶牛源性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47页
 1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分类鉴定研究进展第17-25页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在乳酸菌分类体系中的位置第17-19页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形态及结构第19页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生长条件及生化特性第19页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分布特点第19-23页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鉴定技术第23-25页
     ·染色和显微镜技术第23页
     ·分离培养技术第23页
     ·生理生化鉴定技术第23-24页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第24-25页
 2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主要生理作用第25-28页
   ·营养作用第25-26页
     ·提高蛋白质的可消化性第25-26页
     ·提供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所需的半乳糖第26页
     ·提高钙、磷等矿物质的利用率第26页
     ·维护肠内B 族维生素的稳定性第26页
   ·保健和疾病预防作用第26-28页
     ·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第26-27页
     ·降低胆固醇的含量,防治心血管疾病第27页
     ·分解乳糖,治疗乳糖消化不耐症第27页
     ·激活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第27页
     ·延缓细胞衰老,促进延年益寿第27页
     ·清除体内致病物质,防治肿瘤第27-28页
 3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制品的研究进展第28-30页
   ·双歧杆菌制品第28-29页
     ·以双歧杆菌活菌为主的制品第28页
     ·以双歧杆菌促进因子为主的保健食品第28页
     ·双歧杆菌和双歧因子配合的合生元制剂第28-29页
   ·乳杆菌制品第29-30页
     ·乳杆菌食品第29页
     ·乳杆菌保健品第29-30页
 4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第30-45页
   ·耐药谱的研究进展第30-31页
   ·耐药方式和机理的研究进展第31-38页
     ·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的耐药性研究第32页
     ·多重耐药转运系统介导的耐药性研究第32-33页
     ·膜通透性改变诱导的耐药性研究第33页
     ·酶介导的耐药性研究第33-34页
     ·靶位改变产生的耐药性研究第34-35页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研究第35-38页
   ·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第38-41页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第38-39页
     ·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介导的耐药机制第39-40页
     ·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的耐药机制第40-41页
   ·几种耐药基因检测技术概述第41-45页
     ·荧光 PCR 检测点突变第41页
     ·SYBY GREEN I 结合熔解曲线分析点突变第41-42页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结合探针熔解曲线分析点突变第42-43页
     ·反向限制性位点突变分析第43页
     ·基因芯片技术第43-44页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第44页
     ·PCR-ELISA 结合测序检测点突变第44-45页
 5 课题方案设计第45页
 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5-47页
第二章 奶牛源性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第47-71页
 1 材料第47-50页
   ·样品来源第47页
   ·质控菌株第47页
   ·培养基第47页
   ·实验动物第47页
   ·试剂与药品第47-48页
   ·PCR 引物第48页
   ·溶液配制第48-49页
   ·仪器设备第49-50页
 2 方法第50-57页
   ·乳犊牛粪便的采集第50页
   ·试验菌株的筛选第50页
   ·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试验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存第50页
   ·试验菌株形态、生化鉴定及特性研究第50-53页
     ·常规鉴定试验第50页
     ·细胞壁成份分析第50-52页
     ·乳酸和醋酸的气相色谱法色谱分析第52-53页
   ·试验菌株的其它生物学特性研究第53-54页
     ·试验菌株的生长特性第53页
     ·试验菌株耐胆盐试验第53页
     ·试验菌株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耐受性试验第53页
     ·试验菌株毒性实验第53-54页
   ·试验菌株 PCR 鉴定第54-56页
     ·不同引物的PCR 条件第54-55页
     ·菌种制备及DNA 的提取第55页
     ·PCR 扩增第55-56页
     ·PCR 产物电泳检测第56页
   ·试验菌株165RRNA 序列分析第56-57页
     ·试验菌株的总DNA 的提取第56页
     ·试验菌株165RDNA 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第56-57页
 3 结果第57-67页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分离第57页
   ·试验菌株形态、生化及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第57-61页
     ·试验菌株菌体形态及菌落形态观察第57-59页
     ·试验菌株属的鉴定第59-60页
     ·试验菌株种的鉴定第60-61页
   ·其它生物学特性试验第61-63页
     ·生长特性研究结果第61-62页
     ·耐人工胃液和肠液的试验结果第62-63页
     ·试验菌株毒性实验结果第63页
   ·PCR 鉴定第63-64页
   ·16SRRNA 序列分析第64-67页
 4 讨论第67-69页
   ·关于试验菌株生化鉴定第67-69页
   ·关于试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69页
 5 小结第69-71页
第三章 奶牛源性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耐药性研究第71-90页
 1 材料第71-72页
   ·试验菌株与对照菌株第71页
   ·试剂与抗菌药品第71页
   ·培养基第71页
   ·供试菌液的制备第71页
   ·抗菌药物原液的配制第71-72页
   ·仪器设备第72页
   ·数据处理第72页
 2 方法第72-73页
   ·分离菌株对12 种抗菌药的耐药性试验第72-73页
   ·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试验菌株的筛选第73页
 3 结果第73-87页
   ·分离菌株对12 种抗菌药的耐药性第73-85页
     ·12 种抗菌药对分离菌株的抑菌直径第73-75页
     ·分离菌株对12 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第75-77页
     ·分离菌株对12 种抗菌药的耐药率第77页
     ·不同浓度的抗菌药对试验菌株的抑菌直径第77-81页
     ·试验菌株的耐药程度第81-85页
   ·试验菌株对3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第85-87页
     ·3 种喹诺酮类对试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第85页
     ·3 种喹诺酮类对试验菌株的抑菌直径第85-87页
 4 讨论第87-88页
   ·试验菌株对12 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分析第87-88页
   ·试验菌株对3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分析第88页
 5 小结第88-90页
第四章 奶牛源性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机理的研究第90-102页
 1 材料第90-92页
   ·试验菌株与对照菌株第90页
   ·抗菌药品第90页
   ·试剂第90-91页
   ·溶液配制第91-92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92页
   ·数据处理第92页
 2 方法第92-95页
   ·试验菌株的质粒研究第92-93页
     ·试验菌株质粒的提取第92-93页
     ·试验菌株质粒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第93页
   ·耐氟喹诺酮类试验菌株主动外排系统的测定试验第93-94页
   ·耐氟喹诺酮类试验菌株Ⅱ型拓扑异构酶QRDR 基因突变的测定试验第94-95页
     ·供试菌液的制备第94页
     ·试验菌株DNA 的提取第94页
     ·试验菌株DNA 旋转酶gyrA 基因QRDR 突变的测定第94-95页
 3 结果第95-100页
   ·质粒提取结果第95-96页
   ·主动外排系统证实试验结果第96-97页
   ·试验菌株DNA 旋转酶gyrA 基因QRDR 的测定第97-100页
     ·试验菌株DNA 旋转酶gyrA 基因片段的PCR 产物电泳结果第97页
     ·试验菌株gyrA 基因QRDR 的测序结果第97-98页
     ·试验菌株与相关菌株gyrA 基因QRDR 特征比较结果第98-100页
 4 讨论第100-101页
   ·关于试验菌株的耐药质粒第100页
   ·关于试验菌株主动外排系统确证试验第100页
   ·关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试验菌株gyrA 基因QRDR 突变分析第100-101页
 5 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第102-110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110-111页
 主要创新之处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6页
附录第126-133页
 附录1 试验菌株对小鼠重要器官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第126-128页
 附录2 牛津杯法使用的抗生素及药物敏感性标准第128-129页
 附录3 试验菌株16SRDNA 的序列第129-133页
作者简介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尼特羔羊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因子和肌内脂肪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发育规律的研究
下一篇: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