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点分析法用于污水厂二沉池优化运行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沉淀池工艺的现状及进展 | 第11-14页 |
·沉淀概述 | 第11-13页 |
·沉淀池的发展 | 第13页 |
·沉淀池的种类 | 第13-14页 |
·二沉池模型 | 第14-18页 |
·二沉池概述 | 第14-15页 |
·国外二沉池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国内二沉池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二沉池动态模型 | 第17-18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状态点分析法 | 第20-43页 |
·活性污泥工艺 | 第20页 |
·状态点分析法概述 | 第20-24页 |
·固体通量理论 | 第20-22页 |
·状态点分析法 | 第22-24页 |
·状态点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污水进水流量Q | 第24-25页 |
·沉淀池直径D | 第25页 |
·污泥回流比R | 第25页 |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X | 第25-26页 |
·污泥容积指数SVI | 第26页 |
·状态点试验研究 | 第26-32页 |
·试验装置的介绍 | 第26-28页 |
·试验操作方法 | 第28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31-32页 |
·某污水厂二沉池运行实例研究 | 第32-34页 |
·二沉池设计及运行参数 | 第32页 |
·不同SVI 和X 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进水流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某中试厂二沉池运行实例研究 | 第34-41页 |
·二沉池设计及运行参数 | 第34页 |
·R 的影响 | 第34-38页 |
·中试厂试验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可视化状态点图程序的编制 | 第43-48页 |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43-44页 |
·原始数据 | 第43页 |
·数据的前处理 | 第43页 |
·数据的后处理 | 第43-44页 |
·可视化编程 | 第44-48页 |
·编制目的 | 第44页 |
·编制程序 | 第44-45页 |
·程序验证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数值模拟 | 第48-70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及FLUENT 软件 | 第48-52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 第48-49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应用领域 | 第49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控制方程 | 第49-50页 |
·求解过程 | 第50-51页 |
·Fluent 软件 | 第51-52页 |
·二沉池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模型的简化 | 第53页 |
·网格的划分 | 第53页 |
·时间步长的选取原则 | 第53-54页 |
·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二沉池模型的参数 | 第55-56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56-58页 |
·沉淀柱模型 | 第56页 |
·网格的划分 | 第56页 |
·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计算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57-58页 |
·工况参数变化结果的分析 | 第58-69页 |
·进水口流速的影响 | 第58-60页 |
·导流筒高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导流筒水平位置的影响 | 第63-66页 |
·悬浮物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建议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