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震区超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议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震害分析 | 第13页 |
·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试验研究 | 第14-15页 |
·工程应用及体系选型进展 | 第15-20页 |
·工程应用情况 | 第15-17页 |
·结构体系选型和应用进展 | 第17-20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背景工程及分析结果 | 第22-52页 |
·工程概述 | 第22页 |
·设计依据 | 第22-24页 |
·控制参数 | 第24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荷载及效应 | 第25-28页 |
·地震作用 | 第25-27页 |
·地震效应其他问题 | 第27-28页 |
·风荷载 | 第28页 |
·结构超限检查 | 第28-34页 |
·建筑高度和高宽比 | 第28-29页 |
·平面规则性 | 第29-31页 |
·竖向规则性 | 第31-33页 |
·超限情况总结 | 第33-34页 |
·结构体系概述 | 第34页 |
·楼面体系 | 第34-35页 |
·加强层的布置 | 第35-36页 |
·整体弹性分析结果 | 第36-42页 |
·分析模型 | 第36-37页 |
·周期和振型 | 第37-39页 |
·基底剪力 | 第39页 |
·楼层剪力分布 | 第39-40页 |
·剪重比 | 第40页 |
·结构位移 | 第40-42页 |
·舒适度研究 | 第42页 |
·加强层研究 | 第42-45页 |
·纯钢结构与混合结构方案比较研究 | 第45-51页 |
·主要目的 | 第45页 |
·结构布置 | 第45-47页 |
·体系概述 | 第47-49页 |
·计算模型分析与比较 | 第49页 |
·材料用量比较 | 第49-50页 |
·其他比较 | 第50页 |
·总结 | 第50-51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型钢混凝土核心筒和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研究 | 第52-74页 |
·组合钢板剪力墙研究简介 | 第52-55页 |
·试验研究 | 第52-54页 |
·工程研究 | 第54-55页 |
·本工程核心筒及钢板剪力墙设计研究 | 第55-72页 |
·组合钢板剪力墙及钢暗柱布置形式 | 第56-61页 |
·构件校核与分析结果 | 第61-69页 |
·组合钢板墙性能特点及分析 | 第69-70页 |
·核心筒主要计算及构造措施 | 第70-71页 |
·组合钢板剪力墙应用分析 | 第71-72页 |
·核心筒内设计含钢量的比较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外框架二道设防问题及钢管混凝土的应用 | 第74-92页 |
·技术规范要求 | 第74-75页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第74-75页 |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 | 第75页 |
·超限结构的处理 | 第75页 |
·本工程的特点及抗震超限措施 | 第75-78页 |
·外框架结构选型和柱距选择 | 第78-79页 |
·圆钢管混凝土柱简介 | 第79-80页 |
·性能特点 | 第79-80页 |
·工程应用 | 第80页 |
·钢管混凝土与型钢混凝土的比较 | 第80-86页 |
·钢管混凝土柱 | 第81页 |
·型钢混凝土柱 | 第81-82页 |
·力学性能 | 第82-84页 |
·抗震性能 | 第84页 |
·节点、施工及防火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钢管混凝土的其他关键问题 | 第86-92页 |
·梁柱节点的合理选择 | 第86-88页 |
·混凝土密实度及构件整体性控制 | 第88页 |
·混凝土浇筑形式的选择 | 第88-89页 |
·防火性能及涂料的选择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抗震性能化设计及对超高层结构影响 | 第92-104页 |
·简述 | 第92-93页 |
·常规设计以及其内力调整 | 第93-95页 |
·剪力墙 | 第93-94页 |
·框架柱 | 第94-95页 |
·中震设计要求 | 第95-96页 |
·中震弹性设计 | 第95-96页 |
·中震不屈服设计 | 第96页 |
·性能化设计的特点 | 第96-97页 |
·本工程的特点及措施 | 第97-104页 |
·中震设计 | 第97-98页 |
·地震工况及内力调整 | 第98页 |
·核心筒墙肢中震弹性验算 | 第98-101页 |
·钢管混凝土柱校核 | 第101-102页 |
·性能化设计的比较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动力弹(塑)性时程补充分析及研究 | 第104-120页 |
·时程分析的特点 | 第104页 |
·技术规范要求 | 第104-105页 |
·时程波的选取与调整 | 第105-107页 |
·地震动强度 | 第106页 |
·地震动谱特征 | 第106页 |
·地震动持续时间 | 第106-107页 |
·超限高层的时程分析 | 第107页 |
·本工程小震弹性时程分析情况与特点 | 第107-112页 |
·时程波的选取 | 第107-109页 |
·地震时程反应分析结果 | 第109-112页 |
·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评估与设计建议 | 第112-120页 |
·分析内容和目标 | 第112页 |
·分析方法和步骤 | 第112-113页 |
·单元模型和材料本构关系 | 第113页 |
·安全评估方法 | 第113-115页 |
·弹塑性分析与弹性分析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115-116页 |
·本工程弹塑性分析结果对弹性设计的对比与反馈 | 第116-12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设计建议与总结 | 第120-121页 |
·展望 | 第121-124页 |
·外框架剪力分配及调整性能化设计 | 第121-122页 |
·复杂结构分析数据的后处理 | 第122-123页 |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高层分类与高度限值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132页 |
北京财富中心二期办公楼初步设计和超限审查工作简介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