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本文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本文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内容第17-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页
  1-3-2 本文创新点第17-18页
  1-3-3 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综述第20-35页
 2-1 区域经济理论概述第20-22页
  2-1-1 经济区域的涵义第20-21页
  2-1-2 区域经济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第21-22页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22-25页
  2-2-1 区位论第22-23页
  2-2-2 地域分工论第23-25页
 2-3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第25-28页
  2-3-1 增长极模式第25-26页
  2-3-2 梯度转移模式第26-27页
  2-3-3 反梯度推移模式第27页
  2-3-4 点轴开发模式第27-28页
  2-3-5 网络开发模式第28页
 2-4 区域产业与空间结构理论第28-35页
  2-4-1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分析第28-32页
  2-4-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分析第32-35页
第三章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第35-49页
 3-1 京津冀都市圈概况第35-38页
  3-1-1 自然资源第35-36页
  3-1-2 区位和交通第36页
  3-1-3 产业发展第36-37页
  3-1-4 科技和教育第37-38页
 3-2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第38-43页
  3-2-1 三大都市圈城市群基本状况比较第38页
  3-2-2 三大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第38-41页
  3-2-3 三大都市圈发展优势对比第41-42页
  3-2-4 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对京津冀的启示第42-43页
 3-3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3-46页
  3-3-1 水资源短缺,自然生态条件较差,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第43-44页
  3-3-2 区域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第44页
  3-3-3 区域内国有经济比重高,市场化程度低第44页
  3-3-4 交通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存在一定问题,建设整体性差、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第44-45页
  3-3-5 区域内城市间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第45页
  3-3-6 体制性和结构性障碍较为明显,影响了区域一体化进程第45页
  3-3-7 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完善第45-46页
  3-3-8 区域内城乡及地区差距等问题突出第46页
 3-4 京津冀都市圈崛起的战略机遇第46-49页
  3-4-1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第46页
  3-4-2 东北亚地区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第46页
  3-4-3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第46-47页
  3-4-4 我国经济处在黄金增长期第47页
  3-4-5 区域发展格局调整第47页
  3-4-6 外资北上步伐加快第47页
  3-4-7 区域合作新动力第47-48页
  3-4-8 奥运经济引擎第48-49页
第四章 我国县域经济理论与现状分析第49-60页
 4-1 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内涵第49-50页
  4-1-1 县域经济的概念第49页
  4-1-2 县域经济的内涵第49-50页
  4-1-3 县域经济的范围界定第50页
 4-2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第50-51页
  4-2-1 农村性第50页
  4-2-2 区域性第50页
  4-2-3 综合性第50页
  4-2-4 多样性第50-51页
  4-2-5 中介性第51页
  4-2-6 开放性第51页
  4-2-7 特色性第51页
  4-2-8 非均衡性第51页
 4-3 县域经济的类型第51-52页
  4-3-1 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经济发达县与贫困县第51-52页
  4-3-2 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山区县、平原县和丘陵县第52页
  4-3-3 按主导产业分,可分为农业主导县、工业主导县和服务业主导县第52页
 4-4 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第52-54页
  4-4-1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第53页
  4-4-2 资金第53页
  4-4-3 人口第53页
  4-4-4 技术第53页
  4-4-5 市场第53-54页
  4-4-6 信息第54页
  4-4-7 管理第54页
 4-5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54-60页
  4-5-1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第54-55页
  4-5-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第55-57页
  4-5-3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57-60页
第五章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第60-96页
 5-1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现状分析第60-64页
  5-1-1 经济规模第60-61页
  5-1-2 经济结构第61-62页
  5-1-3 人民生活第62-63页
  5-1-4 财政收入第63-64页
 5-2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环境分析第64-68页
  5-2-1 京津冀县域外部环境分析第64页
  5-2-2 京津冀县域内部环境分析第64-68页
 5-3 京津冀产业结构布局分析第68-76页
  5-3-1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合作现状第68-69页
  5-3-2 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分析第69-74页
  5-3-3 京津冀县域产业结构分析第74-76页
 5-4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差异分析第76-84页
  5-4-1 京津冀县域经济差异时间变化分析第76-79页
  5-4-2 京津冀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第79-80页
  5-4-3 京津冀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第80-82页
  5-4-4 京津冀县域发展速度的差异第82-84页
 5-5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第84-96页
  5-5-1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第84-86页
  5-5-2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的处理第86-87页
  5-5-3 京津冀县域经济实力综合评价研究第87-93页
  5-5-4 京津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聚类分析第93-96页
第六章 京津冀都市圈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关联研究第96-107页
 6-1 县域经济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96-97页
 6-2 京津冀都市圈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耦合关联分析第97-104页
  6-2-1 市域经济概念的界定第97-98页
  6-2-2 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耦合系统指标体系结构与构成第98-99页
  6-2-3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模型建立第99-101页
  6-2-4 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耦合的关联程度分析第101-104页
 6-3 京津冀市域经济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强度研究第104-107页
  6-3-1 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第104-106页
  6-3-2 市域经济对周边县域的引力范围分析第106-107页
第七章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第107-118页
 7-1 京津冀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的重要性第107页
 7-2 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的原则及影响因素第107-108页
  7-2-1 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的原则第107-108页
  7-2-2 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第108页
 7-3 发挥县域经济基础作用,提升区域竞争力第108-110页
  7-3-1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基础第108页
  7-3-2 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第108-109页
  7-3-3 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第109页
  7-3-4 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第109-110页
 7-4 立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110-113页
  7-4-1 以产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第110-111页
  7-4-2 走城镇化带动之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第111-112页
  7-4-3 以农民知识化为基础,加强“三化”联动发展第112-113页
 7-5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接续产业体系第113-114页
  7-5-1 以特色为依托,全力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113页
  7-5-2 因地制宜,建立高效互补产业结构第113页
  7-5-3 加速产业集聚,发展带状经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第113-114页
  7-5-4 主动对接融入,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第114页
 7-6 全面接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县域经济的辐射第114-118页
  7-6-1 利用中心城市及其发展优势第114-115页
  7-6-2 把握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第115页
  7-6-3 发挥中心城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15页
  7-6-4 调整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115-116页
  7-6-5 解析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第116-117页
  7-6-6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周边县域发展第117-118页
结论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造业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创业自我效能及其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