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1 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 | 第14-35页 |
| ·中医药的界定 | 第14页 |
| ·中医药发展简史 | 第14-17页 |
| ·中医药的学术和专业特点 | 第17-20页 |
| ·哲医结合的理论体系 | 第17-18页 |
| ·思辩为主的认识和思维方法 | 第18-19页 |
| ·个体化的诊疗模式 | 第19页 |
| ·源自天然的药物取向 | 第19-20页 |
| ·以德为本的执业观念 | 第20页 |
| ·中医药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20-23页 |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 第23-35页 |
|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 第24-27页 |
| ·中医诊法 | 第27-28页 |
| ·中药炮制技术 | 第28-29页 |
|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 第29-30页 |
| ·针灸 | 第30-31页 |
| ·中医正骨疗法 | 第31-32页 |
|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 第32页 |
|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 第32-33页 |
| ·藏医药 | 第33-35页 |
| 2 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和意义 | 第35-39页 |
| ·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新世纪中国的重要任务 | 第35-36页 |
| ·外国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值得借鉴 | 第36-37页 |
| ·中医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义 | 第37-39页 |
| 3 中医药的科学性与文化性 | 第39-45页 |
| ·科学、文化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中医药的科学性 | 第40-42页 |
| ·中医药的文化性 | 第42-43页 |
| ·中医药科学性和文化性的关系 | 第43页 |
| ·中医药的科学和文化定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3-45页 |
| 4 中医药的文化渊源与文化表现形式 | 第45-61页 |
| ·汉语、汉字与古籍文献——中医药文化的载体 | 第46-48页 |
| ·社会和哲学思想——中医药理论的渊薮 | 第48-49页 |
| ·伦理道德——中医医德思想的源泉 | 第49-50页 |
| ·历史、文学、艺术——中医药展现的画卷 | 第50-53页 |
| ·民俗节庆——中医药理念和知识的实践 | 第53-54页 |
| ·师承、家传与官办教育——中医药教育的方式 | 第54-56页 |
| ·武术气功——中医药养生的法宝 | 第56-57页 |
| ·百年老字号——中医药浓缩的精华 | 第57-58页 |
| ·医圣药王——中医药行业的代表 | 第58-59页 |
| ·文物考古——中医药历史的见证 | 第59-61页 |
| 5 中医药的原生性与现代性 | 第61-69页 |
| ·中医药的原生性 | 第61-64页 |
| ·独特性 | 第61-62页 |
| ·活态性 | 第62页 |
| ·传承性 | 第62页 |
| ·流变性 | 第62-63页 |
| ·综合性 | 第63-64页 |
| ·民族性 | 第64页 |
| ·地域性 | 第64页 |
| ·中医药的现代性 | 第64-69页 |
| ·语言现代化 | 第65-66页 |
| ·概念规范化 | 第66-67页 |
| ·知识条理化 | 第67-68页 |
| ·科研多元化 | 第68-69页 |
| 6 中医药的繁荣性与濒危性 | 第69-80页 |
| ·中医药的繁荣性 | 第69-75页 |
| ·有力的法律保障 | 第69-70页 |
| ·广泛的临床应用 | 第70-71页 |
| ·丰硕的科研成果 | 第71-73页 |
| ·完整的教育体系 | 第73-74页 |
| ·广阔的市场前景 | 第74-75页 |
| ·中医药的濒危性 | 第75-80页 |
| ·传统文化的式微 | 第75-76页 |
| ·现代医学的冲击 | 第76-77页 |
| ·教育体制的失误 | 第77-78页 |
| ·后继人才的缺乏 | 第78-79页 |
| ·科研"西化"的倾向 | 第79-80页 |
| 7 对中医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 第80-89页 |
| ·建议补充项目 | 第80-82页 |
| ·中草药栽培技术 | 第80-81页 |
| ·推拿 | 第81页 |
| ·养生 | 第81-82页 |
| ·建议单独申报针灸项目 | 第82-83页 |
| ·建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 第83-89页 |
| ·立法保护 | 第84页 |
| ·博物馆保护 | 第84-85页 |
| ·命名保护 | 第85页 |
| ·教育保护 | 第85-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 附件1 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概况 | 第100-120页 |
| 1 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 第100-101页 |
| 2 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 第101-103页 |
|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其所面临的危机 | 第103-105页 |
| 4 文化视野下的世界遗产 | 第105-108页 |
|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形成 | 第108-109页 |
|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 第109-111页 |
|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 第111-113页 |
| 8 中国的世界遗产 | 第113-115页 |
| 9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115-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 附件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20-121页 |